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成人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患者血液管理指南

作者: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发布时间:2025-02-08 08:52浏览:

 体外循环预充及液体管理
减少预充量:减少体外循环预充量以减轻血液稀释是有效的患者血液管理措施之一(1A)。
逆行自体血预充: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可减少成人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异体输血(1B)。
晶体液选择:推荐预充液中的晶体成分采用全平衡晶体溶液,而不用 0.9% 生理盐水(1A)。
白蛋白使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以考虑在预充液中加入人血白蛋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2C)。
羟乙基淀粉与明胶:不推荐采用羟乙基淀粉类溶液预充,其可能增加输血和肾损伤风险(1A);预充液中可以考虑使用明胶类溶液(2D)。
超滤技术:对预充量大、血容量多、预计剩余机血较多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超滤技术作为体外循环患者血液管理措施(1B)。
体外循环抗凝和监测
肝素抗凝:体外循环期间常规使用肝素抗凝(1A)。
肝素抵抗处理:针对肝素抵抗患者,如体外循环前应用总量 600U/kg 肝素后 ACT 值仍不达标,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抗凝血酶 Ⅲ 浓缩物(1B)。
鱼精蛋白中和:体外循环结束后采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1A);从鱼精蛋白给药开始到术后 6h 内,随时评估是否存在肝素的残余作用,及时补充鱼精蛋白(2B)。
ACT 监测:体外循环期间应维持 ACT 480s(硅藻土法)以上(1B);可根据不同 ACT 检测仪 ACT 值的检测原理,确定合适的体外循环 ACT 目标值(1C);体外循环中定时监测 ACT 值(每隔 30-60min),根据 ACT 值追加相应剂量的肝素(1C)。
血液粘弹性监测:对于凝血功能紊乱的患者,推荐采用血栓弹力图 / 旋转式血栓弹性测定法指导体外循环后出血管理和血制品输注(1A)。
围体外循环期血液制品输注
抗纤溶治疗:推荐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开始前即预防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1A)。
红细胞输注: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1A);体外循环期间,Hgb 的目标值应维持在 Hgb≥7g/dl,体外循环后,Hgb 的目标值应维持在 Hgb≥8g/dl(1B);建议参考氧供氧耗指数个体化管理 Hgb 目标值(2B)。
其他血制品输注:体外循环后严重出血且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时,可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C);体外循环后严重出血且存在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时,可考虑补充纤维蛋白原,其疗效不劣于冷沉淀(1B)。
自体血液回输
自体血液回收:心血管手术中推荐使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1A)。
自体血小板分离:高危出血风险患者可以在术前病情稳定、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使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1B)。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于预期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或出血风险高的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在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前提下应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技术(1B)。
剩余机血回输:体外循环结束后,应将体外循环系统的剩余机血回输给患者(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