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的危害及机制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严重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和术后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主要病理学机制包括血液与生物相容性差的体外循环管路等人工材料接触、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诱发的宿主免疫防御反应。
调控炎症反应的策略
根据现有研究,识别到 5 类合计 34 项体外循环围术期调控全身炎症反应的可能性策略,涵盖药物、体外循环管理、麻醉、围术期管理、手术技术等方面。
药物干预:现有证据显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等药物可有效减轻危急重症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但对于糖皮质激素,在成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中不推荐使用,在特殊患者群体中是否有用还需更多研究。
体外循环管理:包括采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体外循环材料和设备,如新型的管路、膜肺等,可减少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引发的炎症反应。优化体外循环的灌注策略,如采用合适的灌注流量、温度管理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因灌注异常导致的炎症反应。
麻醉管理:右美托咪定等麻醉药物除了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外,可能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外循环相关的炎症反应。合理的麻醉深度维持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应激反应,避免因麻醉过浅导致的机体过度应激,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围术期管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如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营养状况等,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耐受性。术后加强呼吸管理、循环支持、营养支持等,促进患者恢复,减少炎症反应对各器官的损伤。
手术技术: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如小切口心脏手术、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等,可减少手术创伤,进而减轻体外循环相关的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操作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助于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绝大多数诊疗策略的研究证据强度相对欠缺,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和循证医学证据。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有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被发现,共识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