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08 09:11浏览:

 病理解剖及分型
心上型:所有肺静脉形成共同肺静脉,经垂直静脉等最终引流入上腔静脉,占比 30%~40%。
心内型:所有肺静脉形成共同肺静脉并汇入冠状静脉窦,或直接开口于右心房,或所有肺静脉分别直接开口于右心房,占比 15%~20%。
心下型:所有肺静脉形成共同肺静脉,经垂直静脉下行,后通过门静脉等汇入下腔静脉,占比 20%~30%。
混合型:4 支肺静脉经不同途径汇入体静脉或右心房的不同部位,占比 5%~10%。还可细分为 “2+2” 引流的 Ⅰ 型、“3+1” 引流的 Ⅱ 型和肺静脉引流方式复杂多变的 Ⅲ 型。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心房水平分流通畅且无肺静脉梗阻(PVO)的患儿,血流动力学与大型房间隔缺损类似,早期症状隐匿,无典型心脏杂音等体征,易漏诊或误诊。
心房水平分流显著受限和 / 或合并严重 PVO 患儿,常见于穿越膈肌的心下型或混合型,如不及时手术,可于出生后数日内出现急性肺水肿、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体格检查时杂音可不明显,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 2/6 级收缩期杂音,伴 P2 亢进、分裂,有时可触及肝脏肿大等。
诊断学检查
产前诊断: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产前诊断率普遍较低,不同医疗机构存在明显差异(1.4%~28.5%)。
产后诊断
经胸超声心动图:是首选诊断手段,共同诊断特征包括扩张的右心腔、心内的右向左分流、与左心房不相连的肺静脉共干。肺静脉流速 > 1.6m/s 提示 PVO,>2.0m/s 提示严重 PVO,但单纯超声心动图评估 PVO 存在局限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能更直观地评价肺静脉的狭窄程度、异常走行等,可排除其他心外大血管及气道畸形,有利于制定精准手术计划,对于混合型 TAPVC,超声心动图提示可疑时,建议常规完善 CTA 检查。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对心脏的解剖细节、血流信息和心脏功能评估效果良好,有助于排除其他心外大血管及气道畸形。
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目前应用较少,除非针对大龄儿童肺动脉压的评估或拟行介入干预。
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术前紧急处理
手术指征:TAPVC 无自愈可能,一经诊断即具备手术指征。
手术时机:体重 < 2.5kg 是手术死亡率增加和术后 PVO 再干预率的危险因素,且新生儿期手术是术后 PVO 的高危因素,故如不存在明显 PVO 和房水平梗阻、无明显临床症状及明显缺氧,可以考虑出生 1 个月以后手术。对于存在较为严重 PVO 的患儿,一经明确诊断应接受急诊或亚急诊手术。
术前紧急处理:对于合并严重 PVO、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氧合、纠正心力衰竭等,为手术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