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的地位
重要性凸显:在寡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中,手术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合适的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可改善生存,甚至有实现临床治愈的可能。
多学科协作中的角色:强调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的重要性,外科医生需与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患者选择标准
转移灶情况
数量:可能参考 ASTRO/ESTRO 指南,将颅外远处转移灶≤5 个作为可考虑手术的条件之一,但具体也可能结合转移器官数量等综合判断。
部位:转移灶的部位是否可切除,如转移至肺内其他结节、肾上腺、肝脏等单一部位的孤立转移灶,且不涉及重要血管、器官等无法手术的情况,可能更适合手术。
患者身体状况
体能状态:一般要求患者体能状态较好,能耐受手术,如 ECOG 评分在 0-2 分。
心肺功能等:具备足够的心肺功能储备,以保证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如肺功能检查指标需符合一定标准,以确保术后肺功能能维持机体基本需求。
肿瘤生物学特征:考虑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等,如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对于有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在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会有更好疗效。
手术方式及技术
微创手术优先:优先推荐胸腔镜、机器人辅助胸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精准切除:强调精准的肺叶、肺段切除,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肺组织,保护患者肺功能。对于转移灶,也应做到精准切除,避免过度切除或切除不彻底。
淋巴结清扫:可能会明确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寡转移患者,清扫区域淋巴结对于准确分期和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有重要意义,但具体清扫范围可能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检查:除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等,还可能包括 PET-CT 等进一步明确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以及血液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新辅助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能会考虑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疗效。
术后监测与治疗
监测内容: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引流情况等,关注有无出血、感染、气胸等并发症。长期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辅助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如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切缘状态等,决定是否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
特殊情况处理
寡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对于原发肿瘤经局部治疗后出现的局部或肺内其他部位的少量转移灶,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如复发灶的数量、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再次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在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评估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