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间皮瘤:胸膜(2025.V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08 08:33浏览: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
胸部 X 线:可能发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肿块等异常,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CT 扫描: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胸膜病变的范围、厚度、有无结节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评估肿瘤分期。
MRI:在显示软组织细节和判断肿瘤侵犯范围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对于胸壁、纵隔等部位的侵犯评估有帮助。
PET-CT:可用于判断肿瘤的代谢活性,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转移灶,对分期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病理检查
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约 70% 的患者会出现胸腔积液,通过胸腔积液检查可以检测到间皮瘤细胞。
胸膜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可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开胸手术获取胸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等。
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如一些肿瘤标志物,可能对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目前缺乏特异性很高的标志物。
基因检测: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等分子特征,为靶向治疗等提供依据。
治疗方面
手术治疗
胸膜切除术 / 胸膜剥脱术:适用于早期、病变相对局限的患者,可尽量切除肿瘤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胸膜全肺切除术:对于一些侵犯范围较广,累及肺组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膜全肺切除术,但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
化疗
一线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是不可切除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二线化疗:对于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已成为晚期胸膜间皮瘤的重要治疗选择,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靶向治疗:针对某些特定靶点的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在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放疗
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手术难度,提高切除率。
术后放疗:有助于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姑息放疗:用于缓解晚期患者的胸痛等症状。
随访方面
随访频率:治疗后的前 2 年,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之后每 6-12 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临床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症状评估等。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胸部 CT 等检查,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等,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