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中国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21 09:04浏览:

《中国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教授牵头制定,于 2023 年 8 月 18 日正式发布2。以下是该共识的一些要点1
 
  1. 早期筛查:大动脉炎发病早、死亡率高,重点筛查人群为中青年伴血压异常、脉搏减弱或无脉、颈痛或颈部血管杂音者。
  2. 诊断标准:建议采用 2022 年 ACR/EULAR 分类标准诊断大动脉炎。
  3. 全面评估
    • 评估内容包括疾病活动性、血管损伤及相关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疾病危险程度、合并症以及生命质量。
    • 疾病活动度评估采用 Kerr 评分。
    • 超声、MRA、CTA 和 PET/CT 等可作为诊断和随访评估的影像学方法。MRA 显示管壁增厚、T2 加权高信号及管壁强化,CTA 显示血管壁增厚、强化、低衰减环,PET/CT 显示管壁 SUV 值升高均提示管壁炎症。
    • 根据临床表现及受累血管部位、严重程度进行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评估。
  4. 慢病管理模式: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多学科诊疗,建立 “以患者为中心” 的慢病管理模式,实现全病程达标治疗。
  5.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诱导缓解的基础用药,需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来实现疾病缓解,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6. 血运重建:在内科充分抗炎治疗后疾病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商议制定决策,术后仍需序贯内科的治疗与评估。
  7. 妊娠管理:有妊娠需求的患者由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机,并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密切监测与随访。
  8. 疫苗接种:建议在疾病稳定期进行。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期间可接种灭活疫苗,避免接种活疫苗。
  9. 疾病认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相关学科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大动脉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医护患三方协作,实施全生命周期疾病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