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2023 WSF/HFA共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原发性心脏受累的筛查、诊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21 08:49浏览:

制定过程

通过对 2650 篇出版物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其中 168 篇符合资格标准。将提取的数据分类并呈现给专家和患者研究伙伴进行讨论,形成了 7 项总体原则和 10 项指导要点,并经专家投票修订。最终达成的共识平均得分为 9.1 分(满分 10 分),93% 的专家投票在 7 分以上。

总体原则

  • 强调患者咨询、鉴别诊断和多学科团队管理的重要性。
  • 明确指出筛查和诊断方法,初始核心评估应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静息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标准血清心脏生物标志物。

指导要点

  • 筛查:对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应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包括症状询问(如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体格检查(如心脏听诊、外周水肿检查等)。推荐进行静息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初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此外,还建议检测血清心脏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 I、N - 端脑钠肽前体(NT - proBNP)等,有助于发现早期心肌损伤。
  • 诊断: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若患者出现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脏病变的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同时符合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标准,可考虑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原发性心脏受累。对于疑似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负荷试验等,以明确诊断。CMR 是评估心室容量的金标准,可全面评估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特征,检测心肌纤维化、炎症变化或血流灌注异常。
  • 随访评估: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心脏病变的进展。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对于病情进展或出现新的心脏问题的患者,应增加随访频率,并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多学科团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管理。
 
该共识为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原发性心脏受累的筛查、诊断和随访评估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