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15 09:31浏览:

定义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麻醉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指术后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等功能出现异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

病因病机

  • 西医病因: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作用、术后应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因素均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及胃肠血液循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 中医病因病机:手术损伤人体气血,导致气血亏虚,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术后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影响胃肠气机升降;此外,术后饮食不节、外感邪气等也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辨证分型

  • 脾胃气虚证:术后腹胀、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 胃肠气滞证:术后腹胀、腹痛、嗳气、矢气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 胃肠湿热证:术后腹痛、腹泻、大便黏腻不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肝郁脾虚证:术后胸胁胀满、腹胀、腹痛、腹泻,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

  • 西医诊断:根据手术史、术后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结合相关检查,如腹部 X 线、超声、CT 等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可作出诊断。
  •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诊断。

围手术期防治措施

  • 术前
    • 情志调节:推荐术前进行中医情志调节,如通过与患者沟通、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缓解术前恐惧、焦虑等情志失调,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
    • 穴位刺激:腹部、脊柱等手术前可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电针、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等穴位刺激技术,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 中药清洁灌肠:对于需要术前肠道准备的特殊手术或患者,建议使用中药内服或灌肠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常用中药有大承气汤及其加减方、小承气汤及其加减方等。
  • 术中:推荐术中应用普通针刺或电针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 术后
    • 中药方剂:胆囊及胃肠道肿瘤术后腹泻患者,推荐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真人养脏汤加减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等中药内服;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建议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承气汤类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或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及理气类方药等中药内服。
    • 穴位刺激:推荐手术患者使用穴位刺激技术防治术后恶心呕吐,常用技术有电针、TEAS、普通针刺、耳穴贴压、穴位按压,以及不同穴位刺激技术联合应用;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推荐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加减、四磨汤加减、通腑汤加减等中药内服。
    • 中医外治法:对于腹部、脊柱等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推荐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单独或联合使用中药灌肠、普通针刺、电针、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或中医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独或联合应用针刺、电针、中药灌肠、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以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
    • 饮食调整:推荐手术患者术后早期(24 小时内)经口进食水,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