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M 是指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实施的策略,以预防、检测和管理贫血(和 / 或缺铁)和出血,同时限制输血的需要。
-
贫血评估与纠正:详细评估患者的贫血状况,包括血红蛋白水平、铁代谢指标等。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铁剂补充,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术中输血需求。对于其他类型的贫血,如肾性贫血等,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
出血风险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如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正在使用的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以及手术类型等。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补充凝血因子等。对于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的患者,需根据手术的紧急程度和出血风险,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停药以及停药的时间。
-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围术期血液管理的重要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输血的利弊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让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
-
减少失血措施:采用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可用于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对于一些出血风险较高的手术,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技术,但需注意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同时,可使用先进的止血设备和材料,如超声刀、止血纱布等,以有效控制出血。
-
血液保护技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血液保护技术,如自体血回输技术,可将术中收集的患者自身血液经过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减少异体输血的需求。对于一些预计出血量较大的手术,还可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技术,在术前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入等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使患者的血液得到稀释,减少术中红细胞的丢失。
-
监测与评估: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和贫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患者的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以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时机和种类。
-
出血监测与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出血情况,包括伤口引流液、敷料渗血等。对于出现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局部压迫止血、使用止血药物等。对于出血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
贫血管理:术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于存在贫血的患者,根据贫血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状,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继续补充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同时,应积极治疗导致贫血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治疗胃肠道疾病等。
-
康复与营养支持:鼓励患者尽早恢复正常饮食,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对于一些无法经口进食或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该指南旨在通过优化围术期患者的血液管理,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具体的实施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手术类型以及医院的实际条件等进行综合判断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