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肠瘘及感染相关腹壁疝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15 09:25浏览:

一、定义与概述

肠瘘指肠道与其他器官、体腔或体表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导致肠内容物外溢。肠瘘,特别是肠外瘘常并发腹腔感染与腹壁感染。肠瘘(腹腔感染)合并腹壁疝属于复杂腹壁疝,在手术抉择、时机把握及术前准备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临床处理缺乏统一共识与标准,手术方式及修补材料选择存在争议。

二、诊断与评估

2.1 肠瘘的诊断

  1. 临床表现:患者体表可见瘘口,有肠内容物流出,可伴有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若瘘口位置高,流出物多为胆汁样或胃肠液;低位瘘口流出物则类似粪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表现,如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 影像学检查
    • 瘘管造影:通过瘘口注入造影剂,利用 X 线或 CT 观察造影剂走向,明确瘘管位置、数量、长度、分支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例如,若造影显示瘘管与重要血管、脏器紧密相邻,手术时需格外小心,避免损伤。
    • CT 检查:能清晰显示腹腔内炎症范围、脓肿位置、肠管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可发现隐匿性瘘口,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如 CT 图像中发现腹腔内有液性暗区,且肠管局部结构紊乱,可能提示存在肠瘘及周围感染。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感染情况;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营养状况,如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提示营养不良。

2.2 腹壁疝的诊断

  1. 临床表现:患者腹壁出现可复性肿物,站立、咳嗽、用力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按压可回纳。部分患者伴有局部坠胀感、疼痛,若疝内容物为肠管,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若疝发生嵌顿,肿物无法回纳,疼痛剧烈,且可迅速发展为绞窄疝,导致肠管坏死。
  2.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初步判断疝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性质(是肠管、网膜等)及血运情况。对于小儿或不能耐受其他检查的患者适用。例如,超声图像中可见肠管样回声通过腹壁缺损处突出,可提示腹壁疝。
    • CT 检查:能清晰显示腹壁缺损部位、大小、疝内容物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在评估复杂腹壁疝,尤其是合并肠瘘、感染时,CT 检查优势明显,可提供全面信息,为手术规划提供依据。如 CT 可清晰显示疝囊内肠管与瘘口关系,以及周围感染灶范围。

2.3 感染的评估

  1. 感染范围评估:通过 CT 检查明确腹腔内感染累及范围,包括是否存在多发脓肿、炎症波及肠管及其他脏器情况。例如,若 CT 显示感染累及多个肠袢,且伴有广泛腹腔积液,提示感染范围广,病情严重。同时结合体格检查,判断腹壁感染范围,如腹壁红肿、压痛区域大小等。
  2. 病原菌检测:对瘘口分泌物、腹腔穿刺液、血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种类,指导抗生素使用。例如,若培养出大肠埃希菌,且药敏试验显示对头孢三代敏感,则可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关注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必要时进行真菌相关检测。

2.4 患者整体状况评估

  1. 营养状况评估: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评估患者体重是否达标。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了解患者蛋白质代谢情况。例如,白蛋白低于 30g/L 提示营养不良。同时询问患者饮食摄入情况,是否存在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等,综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为术前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2. 心肺功能评估:对于需手术治疗患者,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进行肺功能检查,测定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评估患者肺通气功能。例如,若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查可明确其气流受限程度,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及麻醉。此外,还需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评估这些疾病对手术的影响。

三、术前处理

3.1 肠瘘的处理

  1. 控制肠液外溢:使用造口袋或瘘口护理装置妥善收集肠液,减少肠液对周围皮肤刺激,防止皮肤破损、感染。根据瘘口位置、大小及流出物性状选择合适造口袋,如高位肠瘘流出物多、稀薄,需选择大容量、防漏性能好造口袋;低位肠瘘流出物较稠,可选择普通造口袋。定期更换造口袋,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可涂抹皮肤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
  2. 促进瘘口愈合:调整患者饮食结构,采用低渣、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供给,促进瘘口愈合。例如,对于小肠瘘患者,可给予要素饮食,其营养成分明确,无需消化即可吸收,减少肠液分泌。若患者无法经口进食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可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合理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胃肠液分泌,减少肠瘘流量,促进瘘口愈合。如奥曲肽,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肠液分泌量。
  3. 处理远端梗阻:通过腹部 X 线、CT 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远端肠梗阻,若有梗阻,需积极解除。对于粘连性肠梗阻,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灌肠、补液等,缓解肠道梗阻。若保守治疗无效,或考虑为肿瘤、肠扭转等原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则需手术解除梗阻。例如,若患者因肠道肿瘤导致远端梗阻,且身体状况允许,可手术切除肿瘤,恢复肠道通畅,为肠瘘愈合创造条件。

3.2 感染的控制

  1.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根据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未明确病原菌前,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病原菌,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针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好抗菌活性。根据感染严重程度、患者肝肾功能等调整抗生素剂量和疗程。一般轻度感染,抗生素使用 5 - 7 天;中度感染 7 - 10 天;重度感染可能需 10 天以上,且需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如 CRP、PCT 等,根据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 脓肿的引流:对于腹腔内脓肿,可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将脓液引出体外,减轻感染症状。若脓肿位置特殊,穿刺引流困难,或经穿刺引流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开引流。例如,对于盆腔脓肿,若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可有效引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在引流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冲洗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若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味,可能提示存在新感染灶或引流不畅,需及时处理。
  3. 腹壁感染的处理:对于腹壁局部红肿、压痛等感染表现,加强局部换药,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可使用碘伏、双氧水等消毒剂冲洗创面,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再覆盖无菌纱布。若腹壁感染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放置引流条,定期更换引流条,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注意观察腹壁感染范围是否扩大,有无全身感染症状加重,如发热、寒战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营养支持

  1. 营养评估与途径选择:通过全面营养评估,确定患者营养需求。若患者肠道功能允许,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因其符合生理状态,可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可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患者;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适用于消化功能受损患者。若患者肠道功能障碍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联合或单独使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提供全面营养支持。
  2. 营养配方的调整: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及代谢特点调整营养配方。对于合并感染患者,适当增加蛋白质供给量,促进组织修复,一般蛋白质摄入量为 1.2 - 1.5g/(kg・d)。同时,合理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足够能量,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 50% - 60%,脂肪供能占 20% - 30%。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例如,对于长期肠瘘患者,易出现锌、维生素 C 等缺乏,可适当补充。定期监测患者体重、血清蛋白等营养指标,根据指标变化调整营养配方。

3.4 其他准备

  1. 呼吸功能训练:对于需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合并肺部疾病患者,术前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训练,可使用呼吸训练器辅助训练,增加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
  2. 肠道准备: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可采用口服泻药联合灌肠方法,如术前 1 天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同时进行清洁灌肠,直至排出物为清水样。对于有肠梗阻风险患者,肠道准备需谨慎,避免加重梗阻,可适当调整泻药剂量或采用其他清洁肠道方法。
  3. 心理支持:肠瘘及腹壁疝患者因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确定等,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及预后,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四、手术治疗

4.1 手术时机的选择

  1. 一般原则:在肠瘘病情稳定、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营养状况改善后考虑手术治疗。一般肠瘘发生后 3 - 6 个月是手术的相对适宜时机,此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消退,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对于出现肠梗阻、肠坏死、严重感染性休克等紧急情况,需立即手术。例如,若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胀,伴有发热、休克症状,腹部 X 线提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肠穿孔、急性腹膜炎,需紧急手术探查、修补穿孔肠管。
  2. 影响因素:患者整体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影响手术时机。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手术耐受性差,需更充分术前准备,等待病情稳定、身体状况改善后手术。感染控制情况是关键因素,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手术易导致感染扩散,增加手术风险。肠瘘愈合情况也需关注,若瘘口逐渐缩小、肠液流出量减少,提示瘘口有愈合趋势,可适当等待;若瘘口长期不愈合,且病情稳定,可适时手术。例如,一位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肠瘘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待血糖平稳、感染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后,再评估手术时机。

4.2 手术方式的选择

  1. 肠瘘修补与腹壁疝修补同期进行
    • 适用情况:对于肠瘘瘘口较小、位置明确,腹壁疝缺损不大,且感染已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可考虑同期手术。例如,患者因腹部外伤导致小肠瘘,瘘口直径约 1cm,同时伴有直径 3cm 的切口疝,经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后,感染控制良好,可同期行肠瘘修补术和腹壁疝修补术。
    • 手术要点:首先进行肠瘘修补,仔细分离瘘口周围粘连组织,切除瘘口边缘瘢痕组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肠壁,确保缝合严密,避免肠液渗漏。然后进行腹壁疝修补,根据疝缺损大小选择合适修补材料,如疝环较小,可采用单纯缝合修补;疝环较大,需使用补片修补。补片放置可选择腹膜前间隙、腹腔内等位置,注意补片固定要牢固,避免移位,同时防止补片与肠管等组织粘连。
  2. 分期手术
    • 适用情况:当肠瘘病情复杂,如瘘口较大、位置不明确,或合并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差时,先行肠瘘相关手术,待肠瘘愈合、感染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后,二期行腹壁疝修补术。例如,患者因肠道肿瘤术后出现高位肠瘘,瘘口直径达 3cm,腹腔感染严重,此时先进行肠造瘘术,将瘘口近端肠管外置,转流肠液,控制感染,待病情稳定、瘘口愈合后,二期行腹壁疝修补术。
    • 各期手术要点:一期肠瘘相关手术,如肠造瘘术,需选择合适造瘘位置,一般选择在距离瘘口较近、便于操作且不影响患者生活的部位。造瘘肠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回缩、脱出,同时注意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二期腹壁疝修补术,根据疝类型、大小、患者情况选择合适修补方式和材料,如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部分患者适用;若疝缺损巨大,可能需使用生物补片进行修补,以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4.3 修补材料的选择

  1. 非感染情况下的选择:在感染得到彻底控制、术野清洁情况下,可选择合成补片,如聚丙烯补片、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等。聚丙烯补片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和抗感染能力,价格相对较低,广泛应用于腹壁疝修补。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质地柔软,不易与周围组织粘连,适用于腹腔内补片放置。根据疝缺损大小、部位选择合适规格补片,确保补片能够完全覆盖疝缺损,并超出缺损边缘 3 - 5cm,以保证修补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2. 感染情况下的选择:当存在感染或潜在感染风险时,优先选择生物补片,如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等。生物补片可诱导组织再生,在体内逐渐被自身组织替代,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强。例如,对于合并腹壁感染的腹壁疝患者,使用生物补片进行修补,可降低补片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但生物补片价格较高,且部分患者可能对其存在排异反应,使用时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利弊。

4.4 手术操作要点

  1. 肠瘘修补操作:小心分离瘘口周围粘连组织,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管及周围重要血管、脏器。切除瘘口边缘不健康组织,直至露出新鲜肠壁组织,以保证缝合后愈合良好。采用全层间断或连续缝合方式,使用可吸收缝线,确保肠壁对合整齐,缝合严密。对于较大瘘口,可采用分层缝合,先缝合黏膜层,再缝合肌层和浆膜层。缝合后可使用大网膜覆盖加固,减少肠液渗漏风险。例如,在修补结肠瘘时,因结肠血运相对较差,更需注意缝合技巧,确保血运良好,促进愈合。
  2. 腹壁疝修补操作:根据选择的修补方式进行操作。若采用开放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充分暴露疝环,游离疝囊,将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对于较大疝囊,可横断疝囊,远端旷置,近端缝闭。放置补片时,注意补片平整,无折叠、扭曲,与周围组织固定牢固。固定方法可采用缝线固定或钉合器固定,固定点间距适中,一般为 1 - 2cm。若为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后,通过腹腔镜观察疝缺损情况,在腹腔内放置补片,同样需确保补片位置准确、固定可靠,然后关闭气腹,缝合切口。例如,在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需准确分离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后,使用钉合器将补片固定于耻骨梳韧带、髂耻束等结构上。

五、术后管理

5.1 监测与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术后 24 - 48 小时内,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测量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例如,若患者术后体温持续高于 38.5℃,伴有寒战,可能存在术后感染,需进一步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明确感染原因并治疗。
  2. 伤口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有少量渗血,可更换敷料,加压包扎;若渗血较多,需及时打开切口,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对于放置引流管患者,注意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记录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一般术后引流液颜色由鲜红逐渐变浅,量逐渐减少。若引流液突然增多,且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浑浊、有异味,可能存在感染,需及时处理。定期更换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感染。
  3. ** 体位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