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手术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1 08:48浏览:

 术前护理干预
病房交接:手术室护士和病房 / 重症监护室护士双方共同评估患者皮肤,筛选术中皮下组织压力性损伤敏感风险指标,确定患者风险评分及皮肤情况并签名。对于中、高风险及已发生损伤的患者,详细描述皮肤情况及干预措施等。
风险评估:手术患者入室后,应用适合的手术室风险评估量表进行可视化、标准化、结构化的风险评估,但量表不能取代全面风险因素评估。
皮肤评估:对存在风险的患者从头到脚、从前到后进行皮肤和组织评估筛查,查看有无红斑、皮肤温度、有无水肿,采用指压法、透明板法、触诊法等评估相关情况,仔细检查受压区域内肤色改变。
安置体位时受压部位的评估与预防:根据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不同体位受压部位的受力特征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尽可能减轻骨隆突处受压,使压力再分布。
使用支撑面预防 IAPI 的发生:支撑面包括泡沫覆盖、粘弹性干聚合物凝胶覆盖、压力再分配覆盖的支撑面等,选择时要考虑支撑面与手术床的放置位置及承载重量,防止受压部位触底,高风险患者可使用预防性敷料。
预防性敷料的使用:低摩擦力外表面的预防性敷料(半透膜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可预防和减轻外源性摩擦力损伤,高蓬松度的预防性敷料(多层泡沫敷料)有助于压力再分布,含硅酮的泡沫敷料对降低高危患者的皮下组织压力性损伤有效,含亲水纤维的泡沫敷料可维持良好微环境,应按产品说明书选择合适尺寸的敷料。
术中护理干预
术中体位管理:在手术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受压部位进行体位微调整,尽可能减轻骨隆突处受压、最大限度使压力再分布,并根据患者和特定情况确定调整方式和频次。
监测和管理外源性风险因素:预防低体温,在围手术期各个阶段测量和监测患者体温,出现低体温时给予保温措施;改善皮肤微环境,术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失禁、出汗及冲洗液等浸润导致的皮肤过度潮湿状态。
术中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管理:避免皮肤与医疗器械直接接触,安置手术体位时检查患者皮肤接触物;正确佩戴和固定医疗器械,松紧适宜;定时转动或重置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或器械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使压力再分布并减小剪切力,但在不造成额外压力的情况下避免移位,如血压袖带等;酌情使用软质材料包裹医疗器械,术中为医疗器械提供合适的物理支撑,如使用棉垫、预防性敷料等;加强术中观察,术中每隔 2h 评估一次皮肤、唇黏膜、鼻翼受压情况,且在医疗情况允许时,尽快移除医疗器械。
术后护理干预
皮肤评估:术后皮肤评估方法及使用工具尽量与术前评估保持一致,在手术结束及后续转运交接过程中贯穿始终。对于未发生 IAPI 的患者实施预防措施,对于发生 IAPI 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如给予局部护理、压力再分布支撑面和营养支持等。
体位管理:病情允许时将患者置于非手术体位,关注 IAPI 的高危部位,对于有风险或已发生损伤的患者,建议使用减压支撑面。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变换体位时减少骨隆突处受压,护士可指导患者或家属做 “减压抬起” 等动作。体位安置或变换后,重新评估患者身体姿势、组织灌注情况、皮肤完整性等,并观察原受压部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