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骶尾部藏毛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25 08:02浏览:

骶尾部藏毛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对提高国内医生对骶尾部藏毛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其要点解读:

概述

  • 定义与发病机制:骶尾部藏毛疾病(SPD)是一种与臀沟毛发密切相关的获得性疾病。臀沟皮肤碎屑或汗液阻塞毛囊,引发局部炎性病变和感染,毛发穿透皮肤,最终形成骶尾部慢性窦道。
  • 流行病学:好发于 20-40 岁的青年男性,男女比例为 2-4:1。欧美国家发病率为 26/10 万,亚洲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我国暂无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期:患者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臀沟中线有一个或多个小凹。
  • 急性期:常表现为骶尾部肿胀或剧烈疼痛,可伴有发热及周围血象白细胞升高,臀沟处出现蜂窝织炎或有波动感的红肿包块,提示脓肿形成。
  • 慢性期: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慢性 SPD,表现为骶尾部反复流脓或持续有分泌物溢出,伴疼痛不适,可见一个或多个窦口与小凹相通。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方法:多数情况下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可明确诊断。详尽的肛门直肠检查、直肠镜、经直肠腔内超声或骶尾部 MRI 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如果外观发现可疑皮损,应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 鉴别诊断:需与化脓性大汗腺炎、肛瘘、骶前肿瘤伴感染、克罗恩病肛周病变、软组织感染(毛囊炎、疖、痈等)相鉴别。

诊疗策略

  • 非手术治疗
    • 观察等待:部分只在检查中偶然发现中线小凹且无症状的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无症状的 SPD 不会自行进展,预防性手术切除对患者无益处。
    • 脱毛:定期臀沟剃毛或采用激光、脱毛膏等方法去除臀沟及周围皮肤的毛发,剃毛频率建议至少每 2 周 1 次,可减少 SPD 复发。
    • 药物注射:在中线小凹内注射石碳酸或纤维蛋白治疗 SPD。石碳酸治疗成功率 30%-92%,存在争议;纤维蛋白胶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治疗成功率为 90%-100%。
    • 抗生素应用:抗生素主要用于围手术期预防、术后治疗和局部使用,静脉应用抗生素的价值尚缺乏证据,可视病情选择使用。
  • 手术治疗
    • 切开引流术:SPD 的急性脓肿期应及时切开、充分引流,切口通常选择在偏中线处,并搔刮清除脓腔内的炎性肉芽组织和毛发。不主张在急性脓肿期采用病灶切除术。
    • 病灶切除、创面开放、二期愈合:该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易学,可重复,术后护理方便,治愈率较高,复发率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也可选择切除后作袋形缝合,能缩小创面,缩短愈合时间。
    • 皮瓣技术:对于慢性、复发性或病变范围广的 SPD 患者,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可采用皮瓣技术,用健康组织覆盖组织缺损,改变臀沟外形,降低复发率。
    • 微创技术:小凹摘除术可用于轻度至中度急性或慢性 SPD 患者,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疼痛轻,可在门诊局部麻醉下完成。激光消融闭合术通过激光探针永久性破坏窦道的上皮组织,同时将整个腔隙闭合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