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1 08:44浏览:

 定义与分类
定义:闭袢性小肠梗阻是指节段小肠的输入袢、输出袢通过粘连、卡压、扭转、占位等形式,同时固定在一个区域,阻断了肠内容物的进出,形成一个孤立的闭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肠缺血、肠坏死。
分类:依据病因,可分为肠扭转型、粘连带卡压型、内疝型及腹外疝型;依据血液循环障碍程度,可分为单纯性闭袢性小肠梗阻、绞窄性闭袢性小肠梗阻;依据梗阻的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闭袢性小肠梗阻。
症状体征
症状
腹痛:多为中下腹或脐周的剧烈绞痛,持续性发作且阵发性加剧。
腹胀:程度因闭袢肠管位置和长度而异。
恶心、呕吐:高位闭袢早期就有剧烈恶心、呕吐。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常见表现。
腹部包块:是特征性表现,大小与受累肠段长度有关。
全身症状:继发肠坏死时,会有高热、意识改变、休克等。
体征
视诊:部分有腹部不对称隆起,节段肠管受累可见包块、肠型,长肠段闭袢可致全腹膨隆。
听诊:闭袢肠管近端早期有高亢肠鸣音或气过水声,肠绞窄、坏死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叩诊:有腹水时,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触诊:继发肠缺血、坏死后,腹部包块压痛,伴有腹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CT 扫描:急诊 CT 平扫是首选,必要时增强 CT 扫描。CT 平扫可判断梗阻点位置、数量、绞窄情况及并发症,可见 C 形或 U 形肠袢、咖啡豆征、鸟嘴征等特征;增强 CT 可更清晰显示血管影像、明确血运阻断位置及肠壁强化情况。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等异常升高提示肠绞窄肠坏死可能;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细胞介素 - 6(IL-6)、乳酸等可能是肠缺血标志物,但证据有待加强。
其他检查:腹部立位片、超声、MRI 可作为不能接受 CT 检查的补充诊断。腹部立位片若提示 “咖啡豆征”“假肿瘤征”,需进一步排查;超声受腹腔胀气干扰且依赖操作者经验;MRI 检查时间长,不作为首选。
治疗
基础治疗:确诊后或急诊手术前,需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确诊闭袢性小肠梗阻后,均应积极手术治疗;特殊情况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仍需手术。腹腔镜可检查和治疗,但适应证严格。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必要的静脉营养,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优化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有助于患者康复。
康复及预后
出院标准:应以保障患者安全为前提,标准可量化、具可操作性,术后定期复查,制定综合出院随访计划及再入院 “绿色通道”。
复发风险:非手术治疗较手术治疗复发风险增加,复发时间缩短;高龄、基础病、手术延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梗阻发作次数越多,复发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