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肝门部胆管癌(hCCA)占全部胆道恶性肿瘤的 40% - 60%,具有侵袭性强、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一直是肝胆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近年来,虽国内外针对该病的诊治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缺乏结合实战、兼具区域特色与先进理念的多学科诊疗指南。湖南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组织多学科专家撰写此共识,旨在规范 hCCA 的诊断与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黄疸:多为进行性加重,可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
腹部症状: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低热等。
(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ALP(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转氨酶可不同程度升高。
肿瘤标志物:CA - 199 常明显升高,CEA(癌胚抗原)、CA125 等指标偏高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初步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肿瘤部位及大小等,但对于较小肿瘤及肝门部结构显示欠佳。
CT:多期增强 CT 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范围、与周围血管及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肿瘤分期和手术方案制定。
MRI 及 MRCP: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更好地显示胆管系统及肿瘤侵犯范围,MRCP 可清晰显示胆管树形态,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PET - CT: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远处转移、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有一定价值,但费用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查。
(三)肿瘤分期
推荐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 TNM 分期系统,结合影像学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准确分期,以指导后续治疗。
三、治疗
(一)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使患者获得治愈和长期生存的方法,但临床上约 2/3 的患者确诊或手术探查时已无法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等,应根据肿瘤部位、分型、患者肝功能储备等选择合适的切除范围,必要时需进行血管切除重建或复杂胆道重建。
姑息性手术:对于无法根治切除的患者,可选择胆管穿刺引流、胆管支架植入术等,以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肝移植: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对于符合条件的早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二)药物治疗
化疗:常用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等,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或无法手术患者的姑息化疗,以杀灭癌细胞,提高疗效。
靶向治疗:目前仑伐替尼等可用于肝门胆管癌的靶向治疗,针对具有特定靶点的患者,可延长生存期、控制肿瘤进展。
免疫治疗:部分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三)其他治疗
光动力治疗:常用于无法手术的进展期患者,可通过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放疗:可在手术前后进行,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但放疗的副作用也需关注。
四、围术期管理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评估:包括患者身体状况、心肺功能、肝功能储备、营养状况等,同时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
改善肝功能:通过保肝药物、营养支持等措施,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
肠道准备:术前进行肠道清洁,减少术后感染风险。
(二)术后管理
监测与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能、引流液等,做好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术后早期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保证患者营养需求,促进康复。
并发症防治:针对可能出现的胆瘘、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
五、随访
建议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时间一般为术后 1 - 2 年内每 3 个月一次,2 - 5 年内每 6 个月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
六、总结
本共识凝聚了湖南省各大医院在手术操作、影像诊断、病理分析和化疗免疫等领域的成果,借鉴了国内外最新证据和指南。随着成果推广,更多临床医师可参考此共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综合治疗。未来,编写委员会将持续关注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共识,为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整体诊治水平贡献 “湖南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