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中医古籍及行业标准,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除了根据肛漏的临床症状外,还需进行中医辨证,常见证型有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
西医诊断:参照 201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等联合制定的 “肛瘘诊断标准”。通过症状判断,如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等。同时结合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还可借助直肠腔内超声、MRI 等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
西医手术治疗
肛瘘切开(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
中医传统肛瘘挂线术: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和药物腐蚀作用,使结扎处组织逐渐压迫坏死,同时作为瘘管引流物,防止急性感染,适用于距离肛门 3-5cm 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或高位单纯性直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或切除的辅助方法。
其他手术:如肛瘘隧道术、肛瘘切开旷置术、直肠推进瓣修补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瘘管激光闭合术(FILAC)、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VAAFT)、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等。
中医辅助治疗
中药内服: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正虚邪恋证,治以扶正祛邪,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阴液亏虚证,治以养阴托毒,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中药熏洗:选用金玄痔科熏洗散、复方荆芥熏洗剂、复方黄柏液涂剂等中成药,或自拟含有黄柏、苦参、芒硝、蒲公英等药物的方剂。熏药温度一般控制在 60℃-70℃,坐浴温度为 40℃左右,每日两次,熏蒸 5min,坐浴 5-10min。
中药外敷: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金黄膏、黄柏膏等外敷。已形成溃口者,可予药线引流以提脓拔毒。肛瘘术后可选用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创口分泌物。
塞药法:肛瘘术后肛塞肛泰栓、麝香痔疮栓等辅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者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
针灸疗法:疼痛时针刺承山、大横、长强、八髎等穴位;术后尿潴留可艾灸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或针刺关元、水道、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
术后处理与并发症防治
创面管理:缝合创面应消毒换药,开放式创面可熏洗坐浴,检查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及坏死组织,更换引流材料,保持引流通畅,促进肉芽组织正常生长。
尿潴留防治:下腹部放置热水袋热敷,或采用听流水声、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无效者可行留置导尿。
疼痛处理: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镇痛类中药熏洗坐浴,也可针刺镇痛,根据疼痛程度口服或注射镇痛类药物。
肛门失禁应对:不完全性失禁患者勤做提肛运动,予益气升提的中药汤剂,也可针刺穴位或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磁治疗仪治疗;完全性失禁则需要手术治疗。
生活调摄
饮食: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发物,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或不洁食物,防止腹泻。术后体质虚弱、创面愈合较缓慢者,应加强营养,增加高蛋白食物。
运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情绪影响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