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常见的血管疾病,腔内消融治疗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围手术期护理对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意义重大。为规范相关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二、术前护理
(一)护理评估
全身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询问患者吸烟史、家族史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术后恢复 。
局部评估:依据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类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检查患肢皮肤状况,查看有无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若存在溃疡,需评估其范围、深度、渗出液情况等。判断是否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测量踝肱指数(ABI),若 ABI<0.9,提示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缺血 。
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二)心理护理
疾病知识讲解:向患者详细介绍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症状、危害以及腔内消融治疗的原理、优势、手术大致过程,让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清晰认识。
缓解不良情绪:倾听患者的担忧和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和安慰,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三)术前准备
皮肤准备:术前协助患者清洁手术区域皮肤,范围为整个下肢,尤其是腹股沟及会阴部。若毛发较多,使用剪刀小心修剪,避免刮伤皮肤,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标识手术部位:嘱患者站立 5 - 10 分钟,使曲张静脉充分显露,协助医生用记号笔准确标记曲张静脉走行,方便手术操作,标记后叮嘱患者避免清洗或摩擦标记部位。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术前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以降低术后感染几率;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术前 8 小时禁食、4 小时禁水 。
三、术中护理
(一)设备与物品准备
检查设备性能:确保腔内消融设备运行正常,参数设置准确,如射频消融的温度、能量,激光消融的波长、功率等。检查监护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保证其能实时准确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准备手术耗材:备好各种手术耗材,如消融导管、导丝、穿刺针、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等,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合格。
(二)患者护理
体位安置: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一般为平卧位,下肢外展外旋,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同时注意患者舒适度,避免神经、血管受压。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每 5 - 10 分钟记录一次,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例如,当患者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加快时,可能提示有出血或血管痉挛等情况,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
术中配合:协助医生进行穿刺、置管等操作,及时传递所需器械和耗材。在消融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若患者出现疼痛、心慌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物 。
四、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体位与活动:术后患者平卧位,患肢抬高 15 - 30°,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 2 - 4 小时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术后 6 - 8 小时可尝试床边站立、行走,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活动量逐渐增加 。
饮食护理: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 1500 - 2000ml,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便秘。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二)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测量一次,直至平稳。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警惕术后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 。
患肢观察: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判断血液循环是否正常。若发现患肢皮肤苍白、发凉、肿胀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及时报告医生,考虑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问题 。
伤口观察:检查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敷料有渗血,及时更换,查找出血点并进行处理。注意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 。
(三)并发症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进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当 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5 分)时,在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如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应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通知医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
皮肤灼伤: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红斑、水疱、焦痂等灼伤表现。若出现轻度灼伤,可局部涂抹烫伤膏;若灼伤严重,需请烧伤科会诊,进行相应处理 。
神经损伤:注意观察患者下肢有无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神经损伤症状。若出现神经损伤,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等,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
五、出院指导
活动与休息:告知患者出院后仍需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逐渐增加活动量,可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但 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穿着护理:指导患者继续穿着医用弹力袜 3 - 6 个月,根据不同压力级别选择合适的弹力袜,正确穿戴和脱卸,以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 。
伤口护理:告知患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若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复诊。
定期复查:嘱咐患者按照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各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下肢血管超声、体格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