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3版)》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1 08:22浏览:

 诊断方面
明确分类:将小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和不明原因的小肠假性梗阻等,依据病因、血液循环障碍与否、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等进行分类,这是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病史与体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至关重要,如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症状,以及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或消失等体征,是初步诊断的临床依据。
实验室检查:必要的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可评估全身状况,血 D - 乳酸盐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断急性肠损伤、排除肠绞窄有价值。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腹部 X 线立卧位平片可观察到扩张的肠袢和阶梯状液平面,对初步诊断有重要价值。
CT 检查:平扫或增强螺旋 CT 作为首选诊断检查,能明确梗阻部位、性质和原因,观察肠腔内外病理改变。
MRI 检查:当 CT 不适用或需鉴别小肠黏膜炎性病变时,MRI 可作为重要替代检查。
水溶性造影剂检查:对明确小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意义重大。
非手术治疗方面
基础策略: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可减少胃肠道负担,降低肠腔内压力。
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可改善小肠梗阻症状,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
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
解痉药:可缓解疼痛。
其他措施
肠梗阻导管:减压效果优于鼻胃管,可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
水溶性造影剂:能减轻肠壁水肿,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
营养治疗:改善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预后。
菌群移植:可恢复肠道菌群紊乱,改善麻痹性或假性梗阻等患者的治疗效果。
特殊情况: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和慢性假性肠梗阻推荐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方面
团队协作:开通小肠梗阻绿色通道和建立多学科团队,保证急诊手术疗效,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手术指征:绞窄性小肠梗阻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作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术式选择。
克罗恩病合并小肠梗阻:需结合疾病临床特点制定综合手术策略。
腹茧症并发小肠梗阻:推荐粘连松解联合肠排列术。
放射性肠损伤合并小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