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由于持续性腹内压增高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
腹腔灌注压(APP):指平均动脉压减去腹内压的差值,是衡量腹腔内脏血液灌注情况的指标。
-
巨大腹壁疝:缺损最大径 > 12cm 或疝囊容积比≥20%,无论缺损大小。
-
腹腔内容物体积急剧增加:巨大腹壁疝或巨大腹股沟阴囊疝修补术后,大量疝内容物还纳腹腔。
-
腹壁顺应性下降:巨大腹壁缺损的关闭及巨大疝囊的消失,导致腹壁通过形变而增加容积的能力降低。
-
患者一般情况:年龄、肥胖、吸烟及基础疾病情况等,尤其是影响心、肺功能和肾功能的疾病。
-
循环系统:腹内压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增加,膈肌上抬,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可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
-
呼吸系统:膈肌上抬继发性引起胸腔压力增高,影响肺通气功能,可导致肺不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等,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泌尿系统:腹腔内高压降低肾动脉和静脉血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率,最终导致急性肾损伤和尿量减少,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被激活。
主要为腹胀、少尿,以及由于肺通气阻力增加、心排出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导致的一系列伴随症状,患者腹部膨隆,但通过腹部体格检查识别出 ACS 的概率 < 50%。
除临床上有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外,还需测量腹内压评估和诊断 ACS,腹部 CT 检查征象也能为早期识别 ACS 提供依据,如圆腹征(腹壁最大前后径 / 腹壁最大左右径 > 0.8)、肠壁增厚(>3mm)、膈肌升高、下腔静脉狭窄(<3mm)以及大量腹腔积液等。
-
术前预防: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疝的类型、大小、腹壁顺应性、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采取分期手术、术前腹壁肌肉锻炼等措施。
-
术中决策: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避免过度还纳疝内容物,对于巨大腹壁疝,可考虑使用减张缝合技术或腹壁重建技术。
-
术后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腹内压等,及时发现 ACS 的早期征象。
-
处理措施:一旦诊断为 ACS,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腹内压,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胃肠减压、利尿、限制液体输入等;手术治疗主要为腹腔减压术,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减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