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PSA 循证指南:肛门直肠畸形的分类和手术治疗》主要围绕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ARMs)患者的初始管理,包括亚型定义、最佳手术干预方法、患者的整体功能结局等根据现有证据提供建议1。以下是其相关内容介绍:
目前临床上仍以 1984 年世界小儿外科医师会议制定的分类法为主,仍以直肠盲端与肛提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关系作为区分,同时又按性别、瘘管的有无、部位而分为许多病型。具体如下:
-
男性
-
高位畸形:包括直肠前列腺尿道瘘,瘘管开口于后尿道,无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不明显,盲端位于 PC 线上;以及无瘘情况,盲端与尿道间可有纤维索带连接,无肛门内括约肌,仅有外括约肌痕迹,盲端平或高于 PC 线。另外,直肠闭锁也属于高位畸形,直肠盲端止于不同高度,肛门及肛管正常,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及提肛肌,且与肛管保持正常关系。
-
中间位畸形:有直肠尿道球部瘘,直肠盲端位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盲端瘘口、肛门内括约肌缺如,直肠盲端位于 PC 线与 I 线之间;还有肛门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肛门内括约肌缺如,外括约肌仅见痕迹,直肠盲端位于 PC 线与 I 线之间。
-
低位畸形:包括肛门皮肤瘘,瘘管开口于肛门至尿道背部正中线上的任何部位,以阴囊部居多;以及肛门狭窄,肛门及内、外括约肌正常。
-
女性
-
高位畸形:有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包括直肠阴道瘘,直肠盲端开口于阴道后壁中部;以及直肠闭锁。
-
中间位畸形:包括直肠前庭瘘,直肠盲端位于 PC 线上或稍下,瘘管长 1 - 2cm,通过耻骨直肠肌,沿阴道后壁开口于阴道前庭窝;直肠阴道瘘,瘘管开口于处女膜上方,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与瘘管;肛门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阴道下端平面,尿道及阴道正常。
-
低位畸形:包括肛门前庭瘘,瘘管甚短,直肠与阴道紧密相邻;以及肛门皮肤瘘。另外还有泄殖腔畸形和罕见畸形。
-
肛门扩张:适用于肛门狭窄的患儿。
-
会阴肛门成形术:适用会阴瘘,肛门闭锁和直肠前庭瘘,一般需在生后一到两天内完成手术。直肠前庭瘘因瘘孔较大,在一段时间内尚能维持正常排便,可于三到六个月后施行手术。
-
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适用于直肠尿道漏,阴道瘘,一穴肛和较高位置无瘘的肛门闭锁。此手术方式的主要优点是操作在直视下进行,并符合生理解剖关系,直肠末端通过耻骨直肠肌中心拖出较准确,且对括约肌组织损伤较小。
-
腹腔镜辅助下骶会阴直肠肛门成形术:适应症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相同。
此外,指南还提到在手术治疗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畸形类型等,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10。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时机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保留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尽可能减少对盆腔神经的损伤,避免损伤尿道、会阴体,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排便控制功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