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2024 SFMV/SFICV专家共识: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静脉再通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25 08:31浏览:

诊断方面

  • 症状评估:详细了解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 影像学检查
    • 静脉超声: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可评估静脉血栓的部位、范围、再通情况以及静脉瓣膜功能。
    • CT 静脉造影(CTV)或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对于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需要更详细了解静脉解剖结构时,可选择 CTV 或 MRV,能清晰显示静脉血栓的形态、阻塞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 静脉造影:是诊断的 “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准备进行介入治疗时采用。

治疗决策

  •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 PTS 患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包括加压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 介入治疗
    •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适用于髂静脉等大静脉阻塞且有合适解剖条件的患者。对于有症状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PTA 联合支架置入可有效恢复静脉血流,缓解症状。
    •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可采用导管介导的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快速清除血栓,恢复静脉通畅。但该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 溶栓治疗:对于急性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可考虑全身溶栓或导管介导的局部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出血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术前评估

  • 患者整体状况评估: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心肺功能等,以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 血栓相关评估: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新旧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血栓再发的风险因素。
  • 静脉解剖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详细了解静脉的解剖结构,包括静脉直径、走行、有无畸形等,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器械提供依据。

术后管理

  • 抗凝治疗:术后通常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复发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 压力治疗:继续使用压力袜或其他加压装置,有助于减轻下肢肿胀,促进静脉回流,提高手术效果。
  •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如静脉超声、CTV 等,观察静脉再通情况、支架位置和通畅性,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同时,关注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