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边缘供肝的使用,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依然是威胁移植肝和受者长期生存的严重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若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在肝移植术后 4 周仍持续高于 2 倍上限,则应在随访过程中对 ITBL 进行监测及鉴别。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普通超声可发现肝内或肝外胆管管壁水肿、增厚,管腔狭窄等表现,超声造影可进一步评估肝门部胆管血供情况,ITBL 患者在动脉期呈无或低增强的典型表型。推荐肝移植术后早期首选肝功能联合超声造影作为筛查 ITBL 的主要手段。
-
CT 增强扫描:可以直观评估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血流情况,但对没有胆道梗阻的早期 ITBL 患者诊断价值有限。
-
MRI 和 MRCP:可通过对胆管树的三维重建,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有无多发节段性狭窄、远端胆管不规则扩张、结石等 ITBL 表现。对高度可疑 ITBL 的肝移植受者推荐常规行 3.0T MRCP 检查,有助 ITBL 的诊断和分型。
-
PTC 或 ERCP 检查:可在患者无法配合 MRCP 或需行胆道引流治疗的情况下选择,作为 ITBL 诊断金标准。
-
病理检查:肝穿刺病理活检不建议作为 ITBL 的常规检查,但如果怀疑 ITBL 的发生原因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患者可选择。
-
供肝因素:
-
高龄供肝会增加术后 ITBL 发生率。
-
尽可能缩短供肝热缺血时间,超过 30min 的供肝建议选择放弃。
-
控制供肝冷缺血时间在 10h 以内。
-
供肝存在明显脂肪变性时,建议行肝脏超声弹性成像和病理学检查,综合评估。
-
存在多个 ITBL 高危因素的供肝,应严格评估肝脏质量和风险,避免同时叠加多个高危因素。
-
供肝保存和修整:
-
传统冷保存仍是现阶段供肝的主要保存方式,常用的器官保存液均可使用。
-
机械灌注技术可提高移植前供肝质量,推荐在部分边缘供肝可进行研究和使用。
-
供肝修整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胆道周围血供,减少对胰腺水平以上组织的游离,避免在肝门周围使用能量器械进行止血或分离。
-
免疫因素:
-
避免非紧急情况下使用 ABO 血型不合的供肝,当采用时,应适当加强免疫抑制治疗。
-
规范、足量使用免疫诱导剂及免疫抑制药,避免体液性排斥反应及细胞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
其他:对供者或受者巨细胞病毒(CMV)阳性的受者,推荐术后进行至少 3 个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胆肠吻合术的患者,其肠道吻合口应距胆肠吻合口至少 45cm 以预防细菌性胆管炎。
-
药物治疗:改善胆管微循环血供的药物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成分,抑制结石形成,对于明确诊断为 ITBL 的患者推荐使用。
-
内镜和介入治疗:包括胆管狭窄段扩张、取石和支架置入等,是大多数 ITBL 患者选择的有效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对于胆管狭窄局限在肝门部的 ITBL 患者,当 ERCP 及 PTC 疗效均不理想,可考虑进行肝门空肠吻合术。
-
再次肝移植:当其他所有治疗均无效时,再次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治愈 ITBL 的方式。当患者出现胆管严重扭曲变形、反复发作胆管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应尽早评估并进行再次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