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边缘区域腹壁疝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25 08:41浏览:

定义

  • 剑突下疝:位于腹壁中线区的 M1 区,两侧界为腹直肌鞘的边缘,上界为剑突,下界至剑突下 3cm 的水平线。
  • 肋缘下疝:位于腹壁的 L1 区,上界是肋弓,下界为脐上 3cm 的水平线,内侧界为腹直肌鞘的半月线,外侧界为腋前线。
  • 耻骨上疝:缺损下缘位于耻骨联合上缘 4cm 以内的腹壁疝。也有将缺损下缘距离耻骨弓 5cm 内的切口疝称为耻骨上切口疝,欧洲疝学会则将缺损下缘距离耻骨弓 3cm 以内的切口疝称为耻骨上疝,位于 M5 区。
  • 腰疝:位于腹壁的 L4 区,上方为 12 肋,下方为髂嵴,前方为腋前线(腹外斜肌的游离缘),后方为脊柱。

病因与特点

  • 剑突下疝:主要原因为手术后筋膜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包括胶原代谢受损、吸烟、肥胖、高龄、伤口感染、缝合不当等。该区域结构复杂,手术破坏与愈合欠佳,增加了手术修复难度与疝复发机会。
  • 肋缘下疝:多因肋缘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引起,发病率低于中腹部切口疝。其疝环上缘为肋弓及胸壁,限制了腹壁肌肉活动度和补片固定;手术损伤神经可致疝环周围肌肉萎缩;肌筋膜组织断开方向为纵向,疝环左右距离大于上下距离,修补涉及多个肌肉、腱膜和解剖层面分离。
  • 耻骨上疝:因附着于耻骨的肌肉闭合不良引起,多发生于妇产科、结直肠手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等下腹切口,少数因耻骨上膀胱造瘘或置管引起,极少数为原发耻骨上疝。疝环下缘紧靠耻骨、后方紧邻膀胱及髂血管,补片下方固定困难,术后 2 年复发率较高。
  • 腰疝:分为先天性腰疝(20%)和获得性腰疝(80%),获得性腰疝包括原发性腰疝(55%)和继发性腰疝。原发性腰疝多无明确病因,继发性腰疝有局部感染、手术、外伤或神经损害病史。上腰三角是原发性腰疝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下腰三角,发生于两处三角以外的腰疝多为继发性腰疝。

手术治疗

  • 剑突下疝:手术方式有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手术。开放手术采用沿疝囊部位的正中切口,游离腹膜前或肌后间隙,用慢吸收缝合线关闭疝环,推荐大网孔、轻量型补片,用聚丙烯不可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固定。腹腔镜手术需离断镰状韧带至肝静脉水平,用钩针或腔内缝合方法关闭疝环,肋弓远侧补片可用疝钉固定,近侧用医用胶粘合或缝合固定。机器人手术方式与腹腔镜基本一致,且机器人修补的患者疝复发率更低。
  • 肋缘下疝:患者术前应行腹部强化 CT 检查。W1 型和部分 W2 型可选择腹腔镜修补术,普遍采用 IPOM 手术,关键是补片上缘要有足够覆盖,肋弓上方补片用医用胶粘合于胸壁和膈肌,其他部位可用疝钉固定或全层缝合固定。腹腔镜腹膜前或肌后修补手术仅适用于少数患者。W3 型和无法直接关闭疝环的 W2 型建议开放 Sublay 手术,可采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或腹横肌分离技术协助关闭肌筋膜缺损。
  • 耻骨上疝:患者术前应行腹部 CT 检查,留置三腔导尿管,必要时充盈膀胱。腹腔镜修补术主要包括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腔镜经腹部分腹膜外修补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