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医疗机构骨质疏松专科建设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05 08:08浏览:

专科建设总则

 
  • 建设目标:以骨质疏松症防治需求为中心,结合机构情况,整合医疗资源,制定标准化、规范化诊疗流程,满足社会对骨质疏松防治需求。
  • 建设意义: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危害大,随着老龄化加剧,诊治需求增加。但不同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不一,且存在管理随访困难等问题,建设专科有助于规范诊治和管理,是国家和医院的需要。
  • 建设专业主体
    • 医疗机构:作为主管和依托单位,应根据实际,结合国家指导意见,制定医院发展规划,优化专科布局,加强政策保障。
    • 骨质疏松专科:要梳理发展现状,制定规划,夯实学科能力,打造优势特色专科,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和分配机制,打造团队,促进技术创新,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培育专科文化,支持基层医疗。

骨质疏松专科配置

 
  • 骨质疏松中心建设
    • 管理模式: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多学科团队合作。建立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多学科评估和综合诊疗。
    • 基本配置:设置病房、门诊、检查区、治疗区等诊疗空间;配备骨密度仪等影像学设备、实验室设施、专病数据库及各类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配置专职医师、护士、技师、营养师等人员。
    • 专科定位:大规模三甲医院的骨质疏松中心承担区域内筛查、宣教、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带动相关专科发展,引领行业,推动科研。
  • 骨质疏松专科建设
    • 管理模式:建立独立门诊和病房,独立收治患者。
    • 基本配置:设置病房、门诊、检查区、治疗区等;配备骨密度仪等影像学设备及实验室设施、各类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配置专职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专业构成合理。
    • 专科定位:普通三甲医院的骨质疏松专科承担区域内筛查、宣教、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负责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治疗。
  • 二级及一级医疗机构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建设
    • 管理模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诊疗流程和标准、培训方案,建立患者数据库、病历质量控制制度和医疗风险防控预案,定期随访。
    • 基本配置:设置门诊、检查区、治疗区等;配备骨代谢指标检测设备等必要检查设备及治疗药物;至少有 1 名副高级及以上、1 名中级、1 名初级相关医师和 1 名专业护士。
    • 专科定位: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高危人群初筛、建档、健教、随访、基础治疗及转诊;二级医院负责明确诊断、规范治疗,疑难病例转诊三级医院,病情稳定者可下转一级医院。

医疗机构骨质疏松专科诊疗方案

 
  • 诊疗范围: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
  • 诊疗过程:暂无详细内容,应包含从患者就诊到治疗、随访的一系列规范流程。
  • 诊疗方案
    •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不可控因素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可控因素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
      •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作为初筛工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可用于评估患者未来 10 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