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05 08:05浏览:

营养指导原则

 
  1. 健康膳食: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可参照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 搭配食物。
  2. 控制能量摄入: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每日膳食总能量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为宜,注意维持肌肉量。超重和肥胖人群可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每天减少 500kcal 左右能量摄入。
  3. 主食粗细搭配,限制高 GI 食物: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总能量 45%-60%,多选择较低 GI 的食物,提高主食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以占主食的一半为好;限制高 GI 食物摄入,并注意控制膳食升糖负荷(GL)。
  4.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 25g-30g 为宜,多吃粗杂粮和豆类。
  5. 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 500g;两餐之间的加餐可选择吃水果,以低含糖量及低 GI 的水果为宜,并注意计入总能量。
  6. 限制精制糖摄入:不喝含糖饮料(包括果汁饮料),少喝代糖饮料,尽量选择白水和淡茶等饮品。
  7. 控制脂肪总量,选好脂肪来源:以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 20%-25% 为宜,限制油炸类食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以供能比不超过总能量 10% 为宜;尽量避免反式脂肪酸摄入,适当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
  8. 规律进餐:做到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可先吃蔬菜、再吃肉蛋和主食。
  9. 戒烟,不建议饮酒:任何含酒精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均无益处。
  10. 合并疾病饮食原则:高血糖症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可采纳相对应疾病饮食指导原则,如出现不一致,可根据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筛选。

运动指导原则

 
  1. 减少静坐时间,增加日常活动:减少每日静坐少动时间,连续静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增加日常活动和结构化的锻炼,运动方案应该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2. 适当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有运动基础的可以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包含变速跑、有氧操等。
  3. 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
  4. 建议餐后运动:用餐 1 小时后运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5. 肥胖人群的运动要点: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肥胖人群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强度和时间。
  6. 具体运动计划
    • 有氧运动:每周 3-7 天,每次持续或者累计运动 30 分钟以上,无运动习惯的人群可以从 20 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 60 分钟左右。强度方面,无运动习惯的人群从中等强度开始,逐渐进阶到高强度运动。可用心率、主观用力感受、讲话测试来确定强度。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爬楼梯、跳舞、球类活动等。
    • 抗阻训练:每周 2-3 次,每次 2-4 组,每组 10-15 次,要训练到全身主要大肌群,同一肌肉部位训练至少间隔 1 天。强度从中等强度开始,即每组动作可重复 8-12 次后感觉吃力,建议老年人从小力量、多次重复的运动开始。运动形式有抗阻健身器械、哑铃、杠铃、弹力带、身体自重训练等。
    • 柔韧性训练:每周 2-3 次,每次拉伸 10-30 秒,每个动作重复 2-4 次,每个动作的总拉伸时间至少 60 秒,拉伸至感觉紧张或轻度不适,可采取静态或动态拉伸。
  7. 运动注意事项
    • 运动期血糖管理:血糖水平低于 3.9mmol/L 是进行高强度运动的禁忌证;1 型糖尿病运动前的血糖浓度应为 7-10mmol/L,2 型糖尿病运动前的血糖浓度应为 5-13.9mmol/L。建议开始结构化运动初期,运动前 15-30 分钟、运动超过 1 小时每 30 分钟、运动后半小时进行血糖监测,规律运动一段时间后,可减少血糖监测频次。服用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的患者,运动中需要关注低血糖相关症状,或在医生指导下在运动当日酌情减少用量。
    • 并发症管理: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正确的足部防护措施,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溃疡未愈合的患者应避免负重和水下运动。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和屏气动作。合并心血管病中高危风险的高血糖症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运动测试(如 6 分钟步行试验、心肺运动测试等),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