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牙合)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作者:上海口腔医学.2021.30发布时间:2025-01-16 09:01浏览: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牙合)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一、引言
早期错(牙合)畸形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口腔颌面的美观,还可能对咀嚼、发音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共识旨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牙合)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二、诊断评估
临床检查:全面检查面部形态、对称性,观察上下颌骨的发育情况,测量面下 1/3 高度等。同时,详细检查牙列,包括牙齿数目、形态、大小、排列及咬合关系,检查有无乳牙早失、滞留、恒牙萌出异常等情况。此外,还需评估口腔功能,如吞咽、呼吸、发音等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有无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指、咬唇、吐舌等。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曲面断层片,可了解全口牙齿的发育情况、牙根形态、恒牙胚的位置及数目等;头颅侧位片有助于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牙颌面的生长发育方向等;必要时,可进行锥形束 CT(CBCT)检查,更精确地观察颌骨、牙齿及周围组织的三维结构,辅助诊断复杂的错(牙合)畸形。
模型分析:制取研究模型,进行牙弓形态、长度、宽度测量,以及牙齿拥挤度分析等,直观了解牙列的排列情况及咬合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常见早期错(牙合)畸形及诊治策略
牙列拥挤
乳牙期:轻度拥挤可先观察,因多数儿童在替牙期可自行调整。若存在影响恒牙萌出的因素,如乳牙龋齿致邻牙倾斜,应及时治疗龋齿。严重拥挤影响恒牙萌出路径时,可考虑拔除滞留乳牙或多生牙,为恒牙萌出创造空间。
替牙期:轻度拥挤可通过观察、定期复诊,等待恒牙列初期进一步评估。中度拥挤可采用序列拔牙法,即根据牙齿萌出顺序,有计划地拔除乳牙,诱导恒牙自行调整排列。但该方法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观察。重度拥挤或伴有颌骨发育不足时,可能需早期正畸干预,如使用扩弓器扩大牙弓,增加牙弓长度和宽度,为牙齿排列提供足够空间。
反(牙合)
乳牙期:一旦发现反(牙合),应尽早治疗,一般在 3 - 5 岁进行。常用活动矫治器,如(牙合)垫舌簧矫治器,通过矫治器上的舌簧推动上前牙唇向移动,(牙合)垫打开咬合,解除反(牙合)。
替牙期:对于功能性反(牙合),可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如 FrankelⅢ 型矫治器,刺激上颌骨发育,抑制下颌骨过度前伸,引导下颌向后下旋转,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对于牙性反(牙合),可根据情况选择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如固定矫治器通过移动牙齿来纠正反(牙合);活动矫治器如改良式(牙合)垫舌簧矫治器等,适用于较轻的牙性反(牙合)。若反(牙合)伴有明显上颌发育不足,可采用前方牵引装置,促进上颌骨发育,改善面型。
深覆(牙合)、深覆盖
乳牙期:对于深覆(牙合)、深覆盖,若为不良习惯导致,如吮指、咬唇等,应首先破除不良习惯。破除不良习惯后,部分患儿的深覆(牙合)、深覆盖可得到改善。若仍未改善,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如肌功能训练矫治器,引导口周肌肉功能正常化,促进颌骨及牙齿的正常发育。
替牙期:深覆(牙合):轻度深覆(牙合)可通过观察及指导患者进行咀嚼肌功能训练,增强咀嚼肌力量,促进后牙萌出,改善咬合。中度及以上深覆(牙合),若伴有下颌后缩,可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如 Activator,刺激下颌骨生长,打开咬合;若为牙性深覆(牙合),可采用固定矫治器,通过压低前牙、升高后牙等方法纠正深覆(牙合)。深覆盖:功能性深覆盖,可使用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牙性深覆盖,可根据情况选择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移动牙齿来减小覆盖。若伴有上颌前突,可采用口外弓等装置限制上颌骨向前生长。
开(牙合)
乳牙期:多由口腔不良习惯引起,如吐舌、吮指等。首先应破除不良习惯,可通过佩戴破除不良习惯矫治器,如舌刺矫治器、唇挡等,帮助患儿戒除不良习惯。破除不良习惯后,部分开(牙合)可自行改善。
替牙期:除破除不良习惯外,对于轻度开(牙合),可采用肌功能训练矫治器,纠正异常的口周肌肉功能,促进颌骨及牙齿的正常发育,改善开(牙合)。中度及以上开(牙合),可能需使用固定矫治器,结合种植支抗等技术,压低后牙或升高前牙,关闭开(牙合)间隙。若开(牙合)伴有骨骼发育异常,如垂直向发育过度,可能需联合正畸 - 正颌外科治疗。
四、治疗时机与疗程
治疗时机:早期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时机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乳牙期(3 - 6 岁)主要针对影响颌骨发育及恒牙萌出的错(牙合)畸形进行治疗,如乳牙反(牙合)、严重牙列拥挤等。替牙期(6 - 12 岁)是早期矫治的重要时期,可对多种错(牙合)畸形进行干预,引导牙颌面正常发育。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错(牙合)畸形,可能需等到恒牙列初期(12 - 14 岁),待牙齿替换完成后,进行全面的综合矫治。
治疗疗程:早期矫治疗程因错(牙合)畸形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乳牙期矫治疗程较短,多为 3 - 6 个月;替牙期矫治疗程相对较长,可能为 6 个月 - 2 年不等。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诊,观察矫治效果,及时调整矫治方案。
五、治疗后保持
保持的重要性:早期矫治后,牙齿和颌骨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复发。因此,保持是确保矫治效果稳定的关键环节。通过保持,可使牙齿在新的位置上稳定下来,促进周围组织的改建和适应。
保持器的选择:常用的保持器有活动保持器,如 Hawley 保持器,可摘戴,便于清洁,适用于多种错(牙合)畸形矫治后的保持;透明压膜保持器,美观舒适,但咀嚼功能恢复不如 Hawley 保持器;固定保持器,如舌侧固定保持丝,粘接于牙齿舌侧面,不易被察觉,能有效防止牙齿移位,常用于下前牙区的保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错(牙合)畸形类型、矫治方法及患者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保持器。
保持时间:保持时间一般为 1 - 2 年,对于一些复杂的错(牙合)畸形或生长发育潜力较大的患者,保持时间可能需适当延长。在保持期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佩戴保持器,并定期复诊,观察保持效果。
六、多学科协作
对于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颌面发育严重异常或复杂口腔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需多学科协作治疗。正畸医生应与儿科医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心理医生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对于因腺样体肥大导致口呼吸、进而引起错(牙合)畸形的患者,正畸医生需与耳鼻喉科医生协作,先治疗腺样体肥大,解除口呼吸病因,再进行正畸治疗;对于颌面发育严重异常的患者,可能需正畸 - 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正畸医生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需在不同阶段密切配合,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