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上颌窦底提升并发症的专家共识:上颌窦感染及骨增量材料感染(第

作者: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发布时间:2025-01-16 08:47浏览:

 发生率、危险因素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 1%~4.3%,骨增量材料感染发生率为 2%。
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 0~2.5%,平均 0.8%。有时不能明确区分上颌窦感染还是骨增量材料感染。主要原因包括术前存在局限性感染源、无症状的慢性上颌窦疾病、黏液囊肿等阻碍上颌窦自然引流口、上颌窦黏骨膜的穿孔或撕裂、严重的种植体周炎以及全身因素(如未控制的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上颌窦炎:术区突然红肿,局部皮肤肿胀疼痛明显,流黄涕,口内异味,有脓液分泌,种植体松动,骨增量材料在创口裂开处排出,患者伴发热、头痛等症状,上颌窦区压痛明显。CBCT 显示为骨增量材料密度不均匀,中央有 “黑洞样” 低密度影。
慢性上颌窦炎:轻度的慢性上颌窦炎大多无症状,或为上颌窦区的轻度不适、鼻塞。放射检查未见明显种植体或骨增量材料进入上颌窦腔,上颌窦黏骨膜有增厚。重度的慢性上颌窦炎症状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重度鼻塞,甚至有头部钝痛和沉重感。放射线诊断多见种植体 / 骨增量材料突入上颌窦腔内,上颌窦黏骨膜呈炎症性增厚或可见液平面。
处理方法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术后急性上颌窦炎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关键;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提高抗生素级别;对炎症区域进行切开引流;密切观察患者组织的反应,如果 1~2 周后仍无法控制,需要局麻下部分或全部清除感染骨增量材料;对于鼻塞,使用鼻黏膜血管收缩剂,保持上颌窦开口通畅;及时请耳鼻喉科专家及颌面外科专家会诊。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术后慢性上颌窦炎的处理方法:轻度慢性上颌窦炎临床上可开具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并让患者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及鼻喷激素,必要时给予抗菌治疗。重度慢性上颌窦炎 CBCT 提示骨增量材料仍然在上颌窦黏骨膜下方,可考虑给予抗生素并结合局部冲洗,但如果症状在用药后 1 周仍无缓解,需要考虑外侧壁入路取出骨增量材料及种植体。CBCT 提示骨增量材料进入上颌窦内,且患者有重度上颌窦炎症状,需从上颌窦外侧壁入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骨增量材料。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早期干预治疗非常重要,及时请耳鼻喉科专家会诊。
植入的骨增量材料感染的处理方法:分四个阶段处理,各阶段之间间隔时间最多为 7~10 天,治疗手段依次加强,直到感染得到解决。这 4 个阶段是延长和 / 或改变抗生素治疗,采用高浓度、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 + 甲硝唑;插入引流管联合进行抗生素治疗,最好将其放置在不直接接触骨增量材料的位置;骨增量材料的部分或完全清创,一些病例中,可以试图去除骨增量材料中央受感染部分,保留周围的硬 “壳”,避免对周围上颌窦黏骨膜的破坏;多学科联合治疗,如果骨增量材料没有被密封在上颌窦黏骨膜下,并且骨增量材料流失到鼻窦中,在延长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症状仍然存在,则必须采取多学科的方法来处理这种并发症,通过口腔入路和 / 或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入路对骨增量材料和窦腔进行彻底清创。
预防措施
术前:必要时拍摄 CBCT,及时发现上颌窦内病理性疾患,排除禁忌证;邻牙根尖周炎或牙周炎邻近上颌窦时,术前需对邻牙进行牙周、牙体治疗;术前半小时口服抗生素,用含漱液漱口,术后预防性服用抗生素,使用含漱液 1~2 周,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口服抗生素 7~10 天。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术中穿孔需完善修补,预防感染;限制提升高度,避免堵塞上颌窦腔开口;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
术后:2 周内术区避免义齿压迫,防止伤口裂开;创口裂开多为缝合时软组织存在一定张力,缝合应确保软组织瓣无张力关闭。术后出现小的创口裂开可以进行创口冲洗,直至完全愈合;患者要重视口腔卫生,需定期回访,行牙周维护治疗和放射线检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