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上颌窦底提升并发症的专家共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第一版)

作者: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发布时间:2025-01-16 08:33浏览:

 《上颌窦底提升并发症的专家共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第一版)》的主要内容如下:
发生率及病因
发生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应用冲顶器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内提升)时的一种很少发生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发生率小于 3%。
病因:使用内提升冲顶器敲击上颌窦底时,震动使内耳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漂浮于内淋巴液中,可撞击壶腹嵴,从而诱发眩晕。此外种植术中的扩孔操作与种植体植入时的震动、拔除智齿中的敲击、正颌手术中截骨锯的震动以及口腔治疗中颈部的过度延伸均有诱发 BPPV 的可能。
临床表现、检查与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在某个特定体位下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该症状具有自限性。
检查与诊断:通过 Dix-Hallpike 试验来进行诊断。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左 / 右转 45°,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成 30°,头位始终保持 45° 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本体位需保持 30 秒。典型的患者受 Dix-Hallpike 测试后几秒钟出现特征性眼球震颤的相关症状,眩晕与眼球震颤一般在 30~60 秒后就会消失。当眩晕与眼球震颤两种表现都存在时可以确诊为 BPPV,如果只有眩晕没有眼球震颤则要考虑其他诊断。
处理方法
对症治疗:应用苯唑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和氯硝西泮,以及抗组胺药物,如美利嗪和苯海拉明,以减轻眩晕旋转感和恶心呕吐。
应用手法重新定位耳石:Epley 手法利用重力作用将导致病症的钙化结晶移动到不会引起病症的部位,常用于后半规管 BPPV 病例,报告中 80% 的患者有效手法是利用重力从后管中排出耳石,其治愈率大于 90%。
特别注意:BPPV 的诊断与处理都应该交由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完成。
预防措施
术前周密设计:手术前应仔细阅读 CBCT,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当上颌窦底不平整、有间隔或骨质坚硬时,应慎重操作。
注意窝洞的角度及深度:使用内提升冲顶器前进行种植窝制备时,应注意窝洞的角度及深度,一般可制备至距离上颌窦底 1.0mm,甚至更少时,再进行敲击。
轻柔的敲击:应用内提升冲顶器时,应有节奏地轻轻敲击,避免用力过猛。建议使用与种植系统相匹配的顶部凹陷的柱状内提升冲顶器。
应用内镜:可以直接通过制备的种植窝观察是否到达上颌窦底黏膜及黏膜的完整性,在内镜的辅助下可以完全去除上颌窦底骨壁,再进行上颌窦底黏骨膜的提升。
使用特殊设计的器械:使用经过特殊设计的器械进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避免敲击。
正确放置头部:进行口腔治疗时,头部应放置在正确的位置,避免过度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