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栓药物患者门诊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如下:
术前管理
不建议术前停药:停用药物导致血栓风险升高,可导致死亡;术前停药和不停药,拔牙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样本研究和系统性综述都表明口服抗栓药物的患者拔牙前无需停用药物,不停药进行拔牙手术是安全可控的,术后出血通过局部止血措施就能处理。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拔牙的影响:以一级预防为目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栓风险低,手术前可以停药;以二级预防为目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建议接受牙科治疗时继续应用。
口服抗凝药物对拔牙的影响: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密切监控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拔牙手术安全的 INR 为小于 2.5 或 2.0-3.0。对于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类抗凝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和防治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多数研究认为口服此类药物的患者接受拔牙手术时无需停药。
拔牙手术出血风险评估:控制一次拔牙的数目,当患牙拔除难度大,需要翻瓣、去骨时可选择单颗、多次拔除所有患牙。
其他出血风险的术前管理:拔牙前应首先改善口腔卫生和控制炎症,减少抗生素使用需求,避免炎症带来的出血风险。伴发的系统性疾病,应当首先予以积极处理。抗生素的使用需综合判断,当出血风险因素大时则优先避免出血风险,避免术前抗生素的使用,从术中无菌操作、减少操作时间、术前术后加强口腔卫生维护等角度降低感染风险;而如果仅仅只是口服抗栓药物而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少时则可按临床常规习惯使用抗生素,从术后加强止血措施方面减少出血风险。
完善术前检查:口服抗栓药的患者在排除其他手术禁忌还需要关注凝血功能。缺乏即刻数据的检测条件,可以对该类患者采取预约制就诊,要求患者携带 2 周内的凝血功能报告,以便准确评估出血风险。
术中管理
心电监护拔牙:采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指征和心电图实时监测,以便对生命体征改变迅速采取对应措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麻醉方式选择:难度不大范围小的拔牙手术,临床上一般采用含肾上腺素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时机的选择:将手术安排在早上可以更好地对口服抗栓药物患者进行监测,延长留观时间,以便及时处理出血并发症。可把手术安排在药物浓度低谷期,即延长手术时机与服药时间之间的间隔,将这一时间控制在大于 6h。
手术技巧的把握:应用微创的手术技巧,使拔牙过程对患者产生的身心创伤和影响最小化,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心理畏惧程度低等优点。
术后管理
术后止血措施:拔牙术后常规嘱患者咬棉球有效压迫止血 30min。对口服抗栓药物的患者来说,其凝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可以延长术后留观时间,并嘱患者延长有效压迫的时间。拔牙后压迫 30min 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时,通过延长 30min 压迫时间就能解决超过 60% 的出血事件。进一步的止血措施包括止血材料填塞、缝合、伤口再处理、会诊住院治疗等,超过 99% 的患者通过专科局部止血措施即可达到止血,仅有极少数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加强术后护理:一方面要加强健康教育,告知其发生术后出血的风险相较于其他拔牙患者更高,要引起重视,并告知其术后渗血的现象和出血后的简单处理措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另一方面要向患者本人和陪护家属都强调术后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吸吮、吐痰、用力鼓漱等动作,进温凉饮食,术后冰敷,避免剧烈运动和减少说话频率等。
止痛药的合理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影响血小板活性与抗凝药合用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口腔拔牙术后常用的止痛药布洛芬和双氯芬酸钠属于 NSAIDs 类药物,按前述观点与抗凝药物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而利伐沙班被报道与阿片类药物合用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因此,在术后开具处方时应谨慎,可用其他类型止痛药代替。口服华法林患者避免应用 NSAIDs,包括环氧化物酶 - 2 - 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术后随访:建立术后随访机制可以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处理;患者如出现任何问题,也可在第一时间和医护人员取得联系,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