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常见原因:软组织切口过于靠外损伤颊动脉;下颌支内侧操作时损伤翼静脉丛;剥离与骨劈开过程中损伤下牙槽血管;骨刀等器械穿出下颌支损伤后方的面后静脉;做体部垂直切骨线时未保护好颊部软组织,致面动脉受损;颌内动脉损伤;矢状骨劈开后骨髓腔持续渗血。
预防:术前应常规行锥形束 CT(CBCT)或螺旋 CT 检查判断下牙槽血管在下颌骨中的走行位置;规范手术操作,注意软组织切口的走向,及时电凝止血,手术操作应在骨膜下进行,剥离软组织时避免暴力,剥离范围不要过宽,做好对周围及深面软组织的保护,在骨切开与劈开过程中应注意手术器械的方向与位置;适当使用全身性止血药物。
处理:颊动脉出血可直接电凝或结扎止血;面后静脉及翼静脉丛损伤时出血较弥漫,结扎止血困难,主要采用压迫和填塞的方法控制;下牙槽血管损伤出血,应在骨劈开完成后,先直视下将下牙槽血管与神经分离,再行电凝或结扎血管止血;知名大动脉如面动脉、颌内动脉等出血往往汹涌,如口内止血无效可通过口外切开止血;对于骨髓腔渗血,可在骨块间填塞止血材料后复位骨块止血。
意外骨折
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切骨时对皮质骨切开不全或过深、切骨线不够连续以及骨劈开时粗暴操作导致。高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下颌支狭窄、解剖变异以及神经管走行偏向颊侧都会增加意外骨折的风险。
意外骨折分型及影响:骨劈开时垂直骨切口处外侧骨板及水平骨切口处的内侧骨板折裂是最为常见的意外骨折类型,前者影响后续的坚固内固定,后者易引发术中出血;髁突骨折或下颌支不规则横断骨折是最为严重的一类意外骨折类型,多因下颌支内侧水平切骨过深或角度不正确导致,可导致手术失败;下颌支后缘或下颌骨下缘的不规则骨折线较常见,但对手术进程和效果往往无明显影响。
预防:术前应通过影像学资料仔细了解下颌骨的解剖特点;术中骨切开时应完全切透皮质骨,骨劈开或去骨时切忌暴力,并根据个体解剖调整骨锯、骨刀的深度和角度;在术前 3~6 个月拔除埋伏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处理:髁突骨折后如移位不明显,可行颌间固定 4 周使骨折自然愈合,择期再行正颌手术;下颌支不规则横断骨折发生后依然可移动下颌骨,并利用穿颊器进行下颌支骨折端的坚固内固定;垂直骨切口处外侧骨板折裂可能产生游离骨块影响坚固内固定,应将游离骨块原位固定后,继续后续手术;对于下颌支后缘或下颌骨下缘的不规则骨折线不影响手术者,可不必特殊处理,继续完成手术。
下牙槽神经损伤
常见原因及危险因素:解剖因素,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中的走行与损伤密切相关;术中操作不当,如升支内侧骨膜下剥离过低或广泛而拉扯损伤,骨切开时下颌支水平切骨线过低或体部垂直切骨线过深直接损伤,骨劈开时骨刀挫伤或劈断神经直接损伤,骨端分离时神经暴露受到挤压或牵拉间接损伤,内固定时钻针或螺钉直接穿通损伤等;远心骨段移动牵拉;骨间内固定对神经挤压;术后局部组织肿胀对神经造成压迫。此外,高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意外骨折、下颌骨长距离前徙以及术者临床经验不足等都会增加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风险。
预防:术前应通过影像学资料仔细评估下牙槽神经的走行和位置;规范手术操作,避免过度牵拉、挤压神经;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减少远心骨段的移动距离;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方法,避免对神经造成压迫。
处理:对于牵拉损伤导致的下唇麻木或感觉异常,一般术后 6~12 个月逐渐恢复正常,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辅助治疗;对于神经断裂导致的长期感觉功能障碍,可考虑行神经吻合或神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