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西医非手术诊疗方法的专家共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烈疼痛。目前,针对 PTN 的治疗方法多样,以下是关于其中西医非手术诊疗方法的专家共识。
一、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严格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内,多为单侧,以右侧多见,双侧少见,且双侧发病多为先后发病,以第二、三支受累最为常见。
疼痛性质:呈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无预兆。
疼痛发作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完全正常,发作频繁,可由 1 天数次至 1 分钟数次。
触发因素:说话、咀嚼、刷牙、洗脸、剃须、吹风等面部动作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扳机点)可诱发疼痛发作。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但需仔细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病因。
影像学检查:头颅 CT、MRI 等检查有助于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畸形等继发性因素。当排除其他继发性病因,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二、西医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为一线治疗药物。初始剂量一般为 0.1g,每日 2 - 3 次,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 1.0g/d。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乏力、恶心、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骨髓抑制、肝损害等。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
奥卡西平:作用机制与卡马西平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初始剂量 0.3g/d,分 2 次服用,可逐渐增加至 0.6 - 1.2g/d。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嗜睡、复视、胃肠道反应等。
加巴喷丁:对于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者可选用。起始剂量为 0.3g/d,分 3 次服用,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至 1.8g/d。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外周水肿等。
神经阻滞治疗:
眶上神经阻滞:适用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患者。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在眶上切迹处寻找眶上神经,注入局部麻醉药及糖皮质激素,如 2% 利多卡因 0.5 - 1ml 与曲安奈德 10 - 20mg 混合液。
眶下神经阻滞:用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患者仰卧位,在眶下孔处定位,注入 2% 利多卡因 0.5 - 1ml 与曲安奈德 10 - 20mg 混合液。
下颌神经阻滞:适用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患者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在卵圆孔处定位,注入 2% 利多卡因 1 - 1.5ml 与曲安奈德 20 - 40mg 混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可缓解疼痛,但可能出现局部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物理治疗: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达到镇痛目的。一般采用频率 2 - 100Hz,波宽 0.1 - 0.5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治疗 20 - 30 分钟,每日 1 - 2 次。
激光治疗:低能量激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炎症和水肿。常用氦氖激光,照射疼痛部位或相关穴位,功率 10 - 30mW,每次照射 10 - 15 分钟,每日 1 次,10 - 15 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非手术治疗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风寒外袭证:治以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常用药物有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甘草等。
风热侵袭证:治以疏风散热,通络止痛。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包括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等。
肝火上炎证:治以清肝泻火,熄风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胃火上攻证:治以清胃泻火,通络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药物组成有黄连、生地黄、当归、牡丹皮、升麻等。
阴虚阳亢证:治以滋阴潜阳,熄风止痛。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常见药物有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中成药:根据辨证可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野木瓜片等,按照说明书服用。
针灸治疗:
体针:根据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第一支疼痛取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合谷;第二支疼痛取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内庭;第三支疼痛取承浆、颊车、大迎、下关、合谷、内庭。针刺手法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急性期以泻法为主,缓解期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次留针 20 - 30 分钟,每日 1 次,10 - 15 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选取上述体针穴位,选用维生素 B12 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等,每穴注射 0.5 - 1ml,每周 2 - 3 次。
四、综合治疗
对于初发或症状较轻患者,可先采用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或加巴喷丁等,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以增强止痛效果。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可考虑神经阻滞治疗,同时结合中药辨证论治,以减少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并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状态。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合物理治疗,如 TENS、激光治疗等,以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五、疗效评估
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 分为无痛,10 分为最剧烈疼痛。治疗前后分别进行 VAS 评分,比较疼痛缓解程度。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VAS 评分降为 0 分,随访 3 个月无复发。
显效:疼痛明显减轻,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5%,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有效:疼痛有所减轻,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30% - 74%,发作次数有所减少。
无效:疼痛缓解不明显,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六、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神经阻滞治疗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并发症发生。
针灸治疗时,要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充分说明病情及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