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发生率:相关文献极少,目前尚未统计出确切发病率。Zijderveld 等报道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后植入材料的体积丢失或不足的发生率为 1%。也有文献报道,上颌窦骨增量术后骨量不足不算是一种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炎症(感染)引起的骨增量材料吸收或移位:骨增量材料感染虽然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但发生率并不高。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上颌窦底提升后骨增量材料感染的发生率仅 2%。骨增量材料的感染可能进一步导致上颌窦黏骨膜感染,使骨增量材料突破上颌窦黏骨膜进入上颌窦窦腔。
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穿孔修复不完善或隐匿性穿孔、穿孔的修补缺陷以及因植入骨增量材料时压力过大、过量充填导致黏骨膜坏死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骨增量材料经由穿孔进入上颌窦。骨增量材料的上颌窦内移位可能会形成上颌窦开口堵塞,从而导致急性或慢性上颌窦炎。
骨增量材料未进行适当挤压:骨增量材料植入时若未进行适当挤压,可能导致其在窦底分布不均匀,影响成骨效果。
上颌窦黏骨膜张力以及呼吸气道压力造成的压力性骨增量材料吸收:上颌窦黏骨膜的张力和呼吸气道压力可能会对骨增量材料产生压力,导致其吸收。
剩余垂直骨量越小,移植的骨量越不易维持:剩余垂直骨量越小,移植的骨量越不易维持,但目前关于这一点仍尚存争议,也有学者认为骨量的维持与剩余垂直骨量无关。
骨增量材料的类型导致术后骨量不足:目前常用于上颌窦底骨增量的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等。自体骨较其他骨增量材料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较好,但更易吸收,维持空间能力较差。
上颌窦底黏骨膜剥离不足:若术中上颌窦底黏骨膜剥离不足,可能在上颌窦骨壁和未完全提升的上颌窦底黏骨膜附近形成引流不畅的腔室,易导致上颌窦底黏骨膜及骨增量材料的感染,从而导致新生骨的体积丧失。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时,颊侧骨窗制备过大或术中出血过多:颊侧骨窗制备过大或术中出血过多影响了受植区的血供,导致颊侧骨窗处产生骨吸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上颌窦底提升后骨量不足临床检查无明显症状;若发生骨增量材料移位,临床检查可见术后鼻塞、鼻衄、脓涕、头痛、术侧颜面部不适、经创口或鼻道排出骨增量材料颗粒等急性上颌窦炎的症状。
诊断:CBCT 检查可见种植体根方及各个轴面不同程度的骨量不足;若发生骨增量材料移位,CBCT 可见上颌窦黏骨膜增厚、窦腔内高密度影(骨增量材料)等影像。
处理
二次骨增量:若上颌窦底提升后骨量不足可待一期骨增量完全愈合后,进行二次骨增量,也可根据剩余骨量的情况判断能否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但目前对于一期骨增量的愈合时间和剩余骨量的判断标准尚无统一共识。
阻断感染进程:应尽早阻断感染进程。当全身运用抗生素时,建议在用药前进行药敏测试,避免凭经验用药。注意感染早期抗生素的运用(局部 + 全身),具体抗生素使用细则尚无统一标准。推荐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抗生素并用。
取出骨增量材料和种植体:已进入上颌窦内引起急性上颌窦炎者应尽快取出骨增量材料和种植体,并进行彻底清洗。
转诊耳鼻喉科医生处理:若症状仍未完全消失,推荐转诊耳鼻喉科医生处理。
预防
完善术前设计:术前检查时尽量预判手术过程中的黏骨膜穿孔风险,且骨增量不宜过多。
严格无菌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注意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感染。发生骨增量材料感染,应尽早介入处理。
注意骨增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骨增量材料,并在植入前进行适当的处理。
避免骨窗制备过大和出血过多: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时,应注意骨窗制备的大小和术中的止血,避免骨窗制备过大和出血过多影响受植区的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