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上颌窦底提升并发症的专家共识:种植体脱入上颌窦(第一版)

作者: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发布时间:2025-01-16 08:30浏览:

 相关术语及定义
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在中鼻道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连接上颌窦和中鼻道,有时不规则,呈裂隙状。
上颌窦底提升:将上颌窦底黏骨膜自窦底及周围骨壁分离,形成一个隔离的空间,植入骨增量材料以增加窦底骨高度,同期或分阶段植入种植体,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两种外科程序。
内镜:能够深入体腔的诊疗设备,有观察、诊断、活检、手术和介入治疗等多种用途,也可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等种植外科手术过程。
种植体脱落:未发生骨结合或骨结合失败种植体的松动、脱落。
发生率、危险因素
发生率:种植体脱入上颌窦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种植并发症,确切的发病率仍无报告。根据 2012 年日本颌面种植协会医疗事故调查工作组的一项关于种植外科严重医疗事故调查显示,在 421 例种植治疗医疗事故病例中,有 63 例(15%)出现了种植体脱入上颌窦。
危险因素:功能性负荷前的早期异位多由术前治疗计划评估不足或失误、种植外科医生经验不足而造成手术操作失误(种植体植入时用力过大)、种植体初始稳定性较差、上颌窦黏骨膜穿孔、种植术区感染等导致。功能性负荷后种植体脱入上颌窦多由于种植体周组织感染造成骨结合破坏,咬合力过大诱发骨吸收,上颌窦内或鼻窦内压力变化、修复部件脱位等,也与种植体植入时缺乏有效的初始稳定性、术后 3 个月未形成有效的骨结合、术者不当操作有关。
临床表现、检查与诊断
症状:种植体脱入上颌窦的患者可出现上颌窦炎症、鼻后滴流征、鼻塞及疼痛等症状,也可表现为无任何不适。
临床检查:口内检查为种植体植入位点空虚,可伴随微小瘘口或口腔上颌窦交通。
放射线检查:通过曲面体层、CBCT 等放射线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上颌窦腔内可见高阻射的种植体金属影像。
处理方法
处理原则:
明确诊断后尽快取出脱入上颌窦的种植体。
在取出种植体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嘱患者不要剧烈运动。
治疗方案:
经牙槽嵴入路取出异位种植体:当种植体位于上颌窦黏骨膜下且黏骨膜未穿孔时,或者当异位的种植体毗邻拔牙窝或口腔上颌窦瘘口或口腔上颌窦交通处时,可考虑从牙槽嵴顶部位,将口腔上颌窦瘘口或口腔上颌窦交通处骨质扩大,使用吸引器或镊子取出异位的种植体,然后修复口腔上颌窦瘘口或口腔上颌窦交通。优势是创伤较小,缺点是视野较局限,对牙槽嵴骨组织破坏较大。
经侧壁开窗取出异位种植体:当黏骨膜未穿孔,且无法从牙槽嵴顶入路取出种植体时,可从上颌窦侧壁开窗(同正常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将上颌窦黏骨膜仔细分离,探查种植体并取出。如黏骨膜已穿孔,则需要打开开窗处上颌窦黏骨膜,可辅助使用内镜或放大镜探查上颌窦内异位的种植体,使用镊子或吸引器取出种植体。在黏骨膜开口处以及上颌窦黏骨膜穿孔处覆 PRF/CGF 或 Bio-Gide 膜或缝合,处理方式参照上颌窦黏骨膜穿孔修补术。如无明显的上颌窦感染可同期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根据牙槽嵴骨高度研判是否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如上颌窦内已存在感染并伴随口腔上颌窦瘘或口腔上颌窦交通时,不推荐同期骨增量,需放置引流条,待感染消除后,再修复瘘口。其优势是手术视野较广阔,可在直视下探查并取出异位上颌窦的种植体;适应证是种植体脱入进入上颌窦,鼻内镜取出困难,或合并口腔上颌窦瘘或口腔上颌窦交通时;缺点是如合并有其他窦腔的炎症,或上颌窦自然孔存在狭窄时,单纯侧壁开窗无法解决这些病变。
内镜手术:通过中鼻道经上颌窦窦口或借助下鼻道造口术获得进入上颌窦的通道,使用适合角度的内镜观察窦腔,探查种植体,借助高压生理盐水冲洗窦腔移动种植体至有利位置,使用弯头吸引器或角度钳取出种植体,术区填塞可吸收止血海绵。其适应证为种植体脱入上颌窦同时伴随上颌窦自然孔阻塞或鼻窦炎等其他窦腔炎症。其优势是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可同时处理上颌窦窦口堵塞或狭窄以及合并其他窦腔炎症;缺点是当种植体异位进入较深的牙槽隐窝时,经内镜手术较为困难,当存在口腔上颌窦瘘或口腔上颌窦交通时,单纯使用内镜手术无法完全处理病变。因异物感较为强烈,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全麻完成治疗。
对于侧壁开窗或经牙槽嵴入路取出上颌窦内种植体的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镇痛治疗(阿莫西林 500mg,每日 3 次;替硝唑 500mg,每日 2 次;布洛芬 200mg,每日 3 次;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克林霉素 150mg,每日 4 次),也可考虑使用适量激素抗渗出、减轻水肿;术后 2 周避免乘坐飞机、用力擤鼻涕及游泳等造成口鼻腔负压的动作;对于上颌窦开口狭窄、引流不畅的患者,建议使用血管收缩滴鼻剂(如呋麻滴鼻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