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磨牙症是指人在非生理功能状态下咀嚼肌不自主活动,使上下颌牙齿产生节律性或间断性的磨动或紧咬,一般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可以发生在睡眠时,称为睡眠期磨牙或夜磨牙,也可发生在清醒期间,称为清醒期磨牙或日磨牙。儿童和成人的患病率分别为 3.5%~40.6%、8%~31.4%,65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约为 3%,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病因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紧张、疲劳和不良情绪均与磨牙症有关,多数磨牙症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中枢神经和睡眠因素:磨牙症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递质异常、或睡眠受打扰所导致的轻度觉醒异常有关。
遗传因素:磨牙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患有磨牙症,其子女患磨牙症的概率会增高。
生活习惯因素:吸烟、饮酒及咖啡因的摄入与磨牙症相关,吸二手烟与儿童和青少年的磨牙症显著相关。
呼吸及气道问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气道狭窄与磨牙症有一定关联。
咬合因素:咬合关系不协调可能引发磨牙症。
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磨牙时下颌运动特点的不同,磨牙症可分为非正中磨动型和正中紧咬型。非正中型磨牙症的患者常因磨牙声而就诊,正中型磨牙症通常无牙齿磨动和磨牙声,容易被患者忽视,常首先由口腔医师发现,临床多见双侧咬肌紧张度高或肥大。磨牙症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过度磨耗、牙本质敏感、牙齿劈裂、颌面部肌肉及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等问题。
专科检查:
病史收集:通过临床问诊或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于磨牙症自知情况、发生频率和强度、持续时间、疼痛症状,询问既往磨牙症、牙齿敏感、口颌面疼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口腔治疗等病史,询问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睡眠状况、工作紧张程度、有无重大生活事件发生,记录患者用药、饮酒、吸烟和咖啡因摄入等情况,同时可向家属了解、印证患者是否出现夜间磨牙音等相关信息。
临床检查:除口腔专业常规检查之外,重点检查与磨牙症紧密相关的体征。包括口内检查、肌肉检查和颞下颌关节检查。
辅助检查: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夜磨牙症的金标准,还可以进行磨牙痕迹检测、磨牙音视频记录、心理状态评估和睡眠质量评估。
诊断标准:一般可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主要诊断依据为患者自述或他人告知有明确的磨牙或紧咬牙问题,结合患者年龄、病史长短、牙齿异常磨耗及肌肉不适症状等情况,可协助判断磨牙症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鉴别诊断: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磨牙症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病理性损耗相鉴别,如喜食硬质食物或咬硬物造成的牙体磨损、酸蚀症等。
治疗
治疗原则:目前尚缺乏能够治愈磨牙症的方法,临床中主要应遵循的原则为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预防磨牙症的损害、保护口颌系统的功能健康。
主要治疗方法:
咬合板治疗:咬合板是治疗磨牙症的常用方法,主要目的是分散磨牙时产生的负荷,防止牙齿硬组织损伤,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和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可采用的咬合板类型主要包括弹性咬合板、稳定咬合板、NTI-tss 咬合板。
肌松弛治疗:对于存在明显肌紧张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针对肌肉的理疗按摩、肌痛点的封闭等,降低肌张力。
咬合干预:对于存在明确咬合干扰、咬合创伤的患者,需要调磨除非生理性咬合接触,必要时采用正畸治疗;对于过锐牙尖、嵴,可适当调磨圆钝以减小劈裂风险。
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存在明显精神心理问题、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与心理医师合作,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治疗和生活习惯指导,调节患者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指导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访和预后
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周期,观察磨牙症病情的发展变化及口颌系统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