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口腔念珠菌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发布时间:2025-01-16 08:20浏览:

 概述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老龄化趋势、艾滋病的流行、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等,口腔念珠菌病患者日趋增多。长期慢性口腔念珠菌感染有癌变风险,且可造成消化道念珠菌病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发生。
筛查和诊断
口腔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
念珠菌的毒力:念珠菌属于酵母样真菌,有致病性的主要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其中以白念珠菌致病性最强。近年来念珠菌感染菌种存在变迁趋势,非白念珠菌增多,且可存在多种念珠菌的混合感染现象。白念珠菌的致病性主要在于侵袭力,其中黏附力和胞外酶作用较肯定。
宿主的防御能力和易感因素:皮肤黏膜屏障作用减弱、原发和继发免疫功能下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均可成为宿主发病的易感因素。成年人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患者所伴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其他口腔黏膜病,如大手术后、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干燥综合征、HIV 感染、糖尿病者易感性较高。
高危人群的筛查:口腔念珠菌病主要见于 “幼、老、病” 的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应开展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多见于婴幼儿及衰弱者、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等,以新生儿最多见,又称鹅口疮或雪口。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斑片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成人的假膜型念珠菌病多有易感因素存在,病程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 HIV 感染者,又称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又称为义齿性口炎。多数患者伴有口角炎,表现为双侧口角潮红。义齿性口炎典型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充血,呈点状或片状红斑和水肿,严重者伴有颗粒或乳头样增生。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白斑。颊黏膜病损常对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口腔黏膜白斑。腭部损害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专科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为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等。
临床体征: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假膜(假膜型);舌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湿白,口腔黏膜发红(红斑型);或有白色角化斑块及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增殖型);或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等(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辅助检查:
病原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法、分离培养法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涂片镜检病损区涂片于显微镜下见念珠菌假菌丝即可诊断。分离培养法敏感,能定量判断感染及治疗效果,念珠菌培养阳性且有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即可判定感染。慢性增殖型口腔念珠菌病需行活体组织检查及过碘酸希夫反应以明确诊断,同时排除恶变的可能。
诊断:口腔念珠菌病的确定诊断须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经过病原学检查证实为口腔念珠菌病。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疱疹性口炎、多形红斑、梅毒、地图舌、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增强免疫力,加强营养,锻炼身体。
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涂抹于口腔黏膜上。全身药物治疗对于严重或长期口腔念珠菌病患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并发症时考虑手术治疗,包括黏膜切除、瓣膜成形、软组织移植等。
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保持口腔卫生,每天刷牙两次,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避免滥用抗生素;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接触传染源。
护理要点: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过甜、过酸的食物,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刷牙两次,使用软毛牙刷和温和的牙膏;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避免过度疲劳;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