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唾液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之一,腮腺的肿瘤发病率最高,约为 80%。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 75%,且多数位于腮腺浅叶。WHO 于 2017 年发布的第四版《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唾液腺良性肿瘤的病理学分类共有 11 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其次是基底细胞腺瘤。腮腺良性肿瘤病理学类型复杂,多数肿瘤类型间的临床表现往往相互重叠,并无特异性,其确切诊断常依赖于术后的病理诊断(石蜡切片)。
二、适用范围
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 细针吸细胞学检查后,第一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括首发或复发),治疗上需要行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 + 面神经解剖术或者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
三、诊断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腮腺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多呈球状,周围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无触痛,无面神经功能障碍。肿物位于腮腺的表浅部位,包括腮腺的耳前区、耳垂周围、颌后区的浅层和后下极。
沃辛瘤:多见于男性;好发年龄为 40-70 岁;患者常有吸烟史;肿物可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物位于腮腺后下极;触诊肿物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偏软;肿物可多发,有单侧多发,也有双侧多发;术中可见肿瘤呈紫褐色,剖面可见囊腔形成。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常位于耳垂周围,质地中等或偏硬。典型的多形性腺瘤触诊呈结节状,凸起处常较软,可有囊变,低凹处较硬,多为实质性组织。病史长者,肿瘤可长至巨大,导致面部畸形。
其他类型良性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B 超检查:是公认的位置表浅腮腺良性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典型的腮腺良性肿瘤的 B 超表现为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边界清楚、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回声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CT 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典型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 CT 特征为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软组织占位,边界清晰,呈圆形、有些可呈结节状。
MR 检查:无放射性损害,具有良好的软组织信号,更适合于腮腺肿瘤检查。典型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 MR 特征为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圆形或类圆形占位,边缘光滑清晰,均质或不均质,T1WI 上为低信号,T2WI 上为高信号。
病理检查:因有发生瘤细胞种植的风险,腮腺良性肿瘤通常禁忌术前活检。如有必要,术前可行细针抽吸活检,采用外径为 0.6mm 的针头,吸取少量肿瘤组织,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辅助定性诊断。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后,也可进行冰冻活检,辅助定性诊断。确切诊断常依赖于术后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腮腺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多呈球状,周围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无触痛,无面神经功能障碍。肿物位于腮腺的表浅部位。
影像学检查: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边界清晰、圆形 / 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实性或囊实性占位,多为单发或偶有多发。
病理学检查:通常不推荐术前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首选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辅助定性诊断。建议术中冰冻活检,辅助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软组织肿块,生长速度可快可慢,有或无疼痛症状,有或无面瘫症状,有或无区域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的软组织占位,周围组织结构常有受累表现。
腮腺内淋巴结:正常的腮腺内淋巴结,在临床上多不可触及。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可被触及,通常质地较软,边界清楚,长径多在 2cm 以内,多有触痛,可有消长史。
面神经鞘瘤:肿瘤多位于面神经出茎乳孔后的总干和分叉处,有的可累及面神经颞骨骨管段,可表现为孤立性肿块,易与多形性腺瘤混淆;也可表现为多节段、跳跃性病灶。
四、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 + 面神经解剖术或者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避免损伤。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