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上颌骨骨折诊疗指南 (2022 年版)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发布时间:2025-01-16 08:16浏览:

 一、概述
上颌骨位于面中部,对功能与美观均有重要意义,面中部构成一系列力学支柱。垂直方向上,主要包括鼻上颌、颧上颌和翼上颌支柱,水平方向上加以眶上缘、眶下缘 - 颧弓和上颌牙槽突等水平支柱支持,支柱之间为鼻腔和鼻旁窦等腔隙。当面中部受到正面或侧面外力时,这些较为薄弱的支柱将难以承受。这些支柱后方有内外翼板,上方有颅底,这样的骨骼结构形成了一些解剖薄弱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骨折发生的类型。
二、适用范围
上颌骨骨折。
三、诊断
骨折分类:
LeFort 分类:
LeFortⅠ 型:即牙槽嵴根部水平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缘、牙槽突基部,绕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向后至翼板下 1/3。
LeFortⅡ 型:即上颌中央三角区骨折,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经泪骨、眶下缘、颧上颌缝,绕上颌骨外侧壁向后至翼板上 2/3。
LeFortⅢ 型:呈颅面分离状骨折,骨折线经鼻额缝,横跨眼眶,再经颧额缝向后下至翼板根部,形成颅面分离。
改良分类:简化为以下 4 型:
低位(水平)骨折:上颌骨呈水平断裂,骨折线在 LeFortⅠ 型水平,但不涉及颧骨、眼眶、鼻筛区。临床主要表现咬合关系紊乱,骨折块下垂或偏移,骨折有明显的异常动度。治疗原则是恢复咬合关系。
高位(水平)骨折:上颌骨呈水平断裂,骨折线在 LeFortⅡ 型和(或)Ⅲ 型水平,骨折块呈锥形或粉碎,涉及颧骨、眼眶、鼻筛区。临床表现咬合关系紊乱,伴发颧面、眶周、鼻筛区畸形。治疗原则是恢复咬合关系,同时矫治面部畸形。
矢状骨折:上颌骨呈垂直断裂,骨折线位于正中或正中旁,垂直或斜行向上,将上颌骨分裂为两半,可以形成 “创伤性腭裂”。临床表现为牙弓增宽,有时一侧骨折块下垂使牙齿发生早接触而另一侧,骨折可能伤及颅底。治疗原则以恢复咬合关系为主,关闭 “创伤性腭裂”。
临床表现与专科检查:
低位水平骨折:多因前方外力所致,骨折块因致伤力、骨重力及翼肌牵拉向后下移位,造成面中 1/3 变长,前部塌陷,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如骨折系侧前方外力所致,骨折块可能向一侧移位,出现偏合。口腔检查很容易发现上颌骨异常动度,鼻腔检查可见鼻出血和鼻中隔撕脱;如果骨折发生在一侧或区段,骨折线纵向断裂牙槽突,可发现牙龈撕裂、骨台阶和区段骨折块活动。
高位水平骨折:常波及鼻、眶、颧、额等周围结构,出现面部肿胀、眶周淤斑、结膜下出血、眼球下陷和复视、鼻底黏膜撕裂和鼻出血、脑脊液鼻漏;损伤眶下神经,造成眶下区及上唇麻木。骨折移位多呈嵌顿性,骨异常动度不明显。骨折块向后下移位造成面中部塌陷,呈 “盘状脸”。向一侧移位,造成面中部扭曲畸形。连带牙槽突移位,造成错合,表现类似于低位水平骨折。
矢状骨折:约占上颌骨骨折的 15% 左右,多发生在中线或中线旁,前部裂隙一般通过中切牙或侧切牙。如果骨折移位不大或只是轻度的上下移位,腭部黏膜通常是完整的;如果骨折呈前后向错位或向外侧移位,腭部黏膜裂开,即可形成 “创伤性腭裂”。矢状骨折常伴有鼻中隔和鼻旁窦损伤。骨折线侧向上行,断裂梨状孔或上颌骨额突、鼻骨至眼眶,可引起各种眼科症状。骨折线垂直上行至颅底,可引起脑脊液鼻漏和嗅觉障碍。单独矢状骨折发生频率并不高,多与高位或低位水平骨折同时发生。
影像学检查:CT 是目前使用的主要上颌骨骨折影像学检查,通过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和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观察骨折位置、移位程度,从而制定治疗计划。CT 扫描还能显示软组织血肿或皮下组织、肌肉和脂肪的水肿。对严重的面中部创伤或上颌骨移位,三维 CT 对于明确诊断很有价值。
四、治疗
治疗原则:
低位水平骨折的治疗:上颌牙槽突骨折或区段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牙弓夹板做单颌固定 4-6 周。单纯下垂移位的骨折可采用头帽颏兜托起颌骨使之向上复位,并制动 4-6 周。偏斜移位的横断骨折手法复位困难时,可行颌间牵引复位,然后颌间固定 3-4 周,并辅以头帽颏兜托起颌骨向上制动。后移位或向一侧旋转移位造成错合时,需切开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并在颧牙槽嵴和梨状孔侧缘用接骨板做坚固内固定。当颧牙槽嵴粉碎或骨缺损大于 5mm 时,须植骨。
高位水平骨折的治疗:高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移位,通常需切开复位。手术应尽早进行。经冠状切口、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伤后 7-10 天之内的新鲜骨折,可以直接复位。如果骨折后超过两周,骨折已发生纤维性愈合,或者骨折块嵌顿,则需截断翼上颌连接,再行复位,骨折复位后行坚固内固定。高位上颌骨骨折多伴发眶底骨折,如术前 CT 提示有眶底破裂、眶内容物疝时,需通过睑缘下或睑结膜切口,复位眶内容物,修补眶底。
矢状骨折的治疗:矢状骨折的复位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垂直骨折线与上颌骨低位水平骨折线连通,实际上这属于单侧水平骨折。这种骨折单纯采用颌间牵引即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另一种是骨折线垂直向上,延伸至颅底或眶底,采用颌间牵引难以复位,必须通过手术解决。单纯上颌骨骨折时,首先要复位腭中份,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然后再复位垂直力柱。矢状骨折的固定一般设在前鼻嵴区。
陈旧性骨折的治疗:上颌骨呈框架结构,骨折断面常有嵌顿或重叠,错位愈合后很难像下颌骨那样,能准确地找到骨折线并沿骨折线重新凿开复位。通常需根据模型外科设计和合板进行 LeFort 分型截骨复位。LeFortⅠ 型截骨适用于低位陈旧性骨折继发错合。矢状骨折并有移位时,需在 LeFortⅠ 型截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块截骨。高位陈旧性骨折单纯以解决错合为治疗目的时,也可以采用 LeFortⅠ 型截骨。LeFortⅡ 型和 Ⅲ 型水平的截骨适用于高位陈旧性骨折。
主要并发症及处理:上颌骨骨折的并发症包括眶下神经感觉异常、眼球内陷、感染、钛板暴露、鼻中隔偏曲、鼻腔堵塞、视力改变、骨不连、错位愈合和错合畸形、溢泪、异物反应和鼻窦炎等。其中一些并发症在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会出现,应注意这类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呼吸道梗阻:对于单纯上颌骨骨折的病例,术前、术后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情况很少见,但是,在病人术后苏醒拔管时,如果存在鼻中隔血肿或鼻腔填塞,以及软组织极度水肿,使病人不能通过鼻腔进行呼吸,就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牙列完整并行颌间结扎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重新插管、置入鼻咽通气道或打开颌间固定均是有效的治疗措施。未经处理的鼻中隔骨折可导致术后气道梗阻,并持续至软组织肿胀完全消退。延长经鼻气管插管时间可导致急性鼻窦炎。
出血:骨折可致鼻旁窦引流管或开口阻塞,筛窦、蝶窦、额窦和上颌窦均可能出现急性或慢性炎症。缝合裂伤时未结扎小血管,骨折固定不理想,骨缝持续渗血,局部存在动脉瘤,或者动脉局部破裂,上述因素均可导致术后出血。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手术探查进行止血,并清除血肿。如果固定后的骨断端之间渗血,应重新固定或使用骨蜡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