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下颌骨位居面下 1/3,位置突出,易受到打击致伤,道路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 40%~60% 左右。由于下颌骨承托下颌牙列,参与构成咬合系统,同时还参与颞下颌关节的构成,且是颌面部唯一能动的大骨,因此伤后对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影响较大。
二、诊断
骨折分类:
按骨折性质分类:包括青枝骨折、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简单骨折、复杂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骨缺损。
按骨折部位分类:分为髁突骨折、喙突骨折、升支骨折、下颌角骨折、下颌体骨折、颏正中及颏旁骨折、牙槽突骨折。
按骨折线方向分类:分为有利型骨折和不利型骨折。
临床表现与专科检查:
骨折部位肿胀、疼痛:骨折处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疼痛,疼痛程度因骨折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
软组织撕裂、血肿和淤斑: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可能会受到损伤,出现撕裂、血肿和淤斑。
牙齿松动和骨擦音:下颌骨骨折时,常合并牙外伤导致牙齿松动,当将双手拇指放在牙列上,其他手指放在下颌骨下缘,双手做相反方向轻微运动时,可在骨折部位探知骨擦音和骨异常动度。
咬合关系改变:咬合关系的改变高度提示存在下颌骨骨折,牙槽突骨折、下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损伤均有可能引起咬合关系改变。
下唇麻木、感觉异常或迟钝:外伤后下牙槽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往往是下颌骨在下颌孔远心端出现骨折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但临床上,大部分发生在下颌角、体部和颏部的非移位性骨折通常不会导致下唇麻木。
下颌骨异常运动及张口受限:外伤后,由于咀嚼肌保护性收缩,大部分下颌骨骨折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受限,有的可能产生特定的下颌异常运动。
面型改变:骨折发生移位后,可造成面型的改变。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曲面断层片、下颌骨斜侧位片、下颌后前位片、下颌咬合片、螺旋 CT 等。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曲面断层片和螺旋 CT。
三、治疗
治疗原则:
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之前,应该仔细检查患者的全身状态,若患者全身情况不好,伴有重要脏器损伤,应首先抢救生命,视具体情况同期或延期进行专科处理。
单纯下颌骨骨折极少导致死亡,在初期止血、限制运动之后,需有条理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判断下颌骨骨折的性质和程度,然后决定治疗方案。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稳定的咬合关系,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弓形和下颌支高度。
处理骨折线上的牙。位于骨折线上的牙若无松动应尽量保留,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固定。若牙已松动、大面积龋坏、根折、牙根裸露、存在炎症,或影响骨折的复位,则应予拔除。
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骨折的治疗通常包括闭合性复位固定治疗和开放性复位固定治疗。
闭合性复位固定治疗:
相对适应证:无移位的有利型骨折;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伴大量软组织缺损的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儿童骨折;喙突骨折;咬合关系稳定,未发生脱位性骨折的髁突骨折。
治疗方法和固定时间: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法复位,然后使用牙弓夹板、颌间螺钉等进行颌面固定,下颌骨骨折除髁突骨折以外一般需要固定 6 周时间。
开放手术治疗:
相对适应证:移位的不利型骨折;多发骨折;面中部骨折和双侧髁突骨折;伴有移位的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伴对应上颌缺牙或无牙;特定的系统性疾病不允许颌间结扎;陈旧性骨折及错位愈合。
颏正中、颏旁及下颌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可更好的复位固定骨折断端,实现早期功能性运动。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方法,如小型板、拉力螺钉、重建接骨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