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日本临床实践指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管理-第1部分:脓毒

作者:日本血栓与止血学会发布时间:2025-01-24 10:47浏览:

 脓毒症相关 DIC 的发病机制
凝血系统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径:脓毒症时,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病原体刺激下释放组织因子(TF),TF 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凝血因子 ⅶ 并形成 TF-ⅶa 复合物,催化因子 ⅹ 激活等,最终导致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脓毒症时细胞凋亡增加,血液中细胞外 dna 水平升高,凝血因子 ⅻ、ⅺ 被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抗凝系统受损
AT 系统:脓毒症时 AT 与凝血酶结合生成复合物而消耗,肝功能受损致合成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使其降解增加,血浆 AT 水平下降。
活化蛋白 C 系统:脓毒症时蛋白 C 消耗增加、合成减少,炎性因子下调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及蛋白 C 受体表达,血浆补体调节蛋白 C4b 结合蛋白水平升高结合游离蛋白 S,导致活化蛋白 C 系统功能抑制。
TFPI:脓毒症时 TFPI 被进一步消耗、降解,导致促凝状态。
纤溶功能抑制:脓毒症时,炎性因子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1)表达增加,同时凝血酶大量产生,直接抑制纤溶并活化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剂(TAFI),使机体总体表现为纤溶系统抑制状态。
诊断方面
评分系统: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学会(ISTH)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科学标准化委员会构建的 SIC 评分系统可用于诊断脓毒症中的 DIC。当血小板计数、PT-INR 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总和达到或超过 4 分 时,患者可被诊断为 SIC。
其他检查:除了 SIC 评分相关指标外,还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 - 二聚体等检查,以及血培养、降钙素原等寻找感染证据的检查,还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器官受累情况等。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尽快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足疗程治疗,是治疗脓毒症相关 DIC 的基础。
抗凝治疗:日本曾有研究使用抗凝血酶(AT)治疗 DIC 患者,发现应用 AT 治疗超过 3 天,DIC 评分好转明显,并且没有增加出血事件。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整蛋白(rh-TM)也被认为是有希望用于严重脓毒症治疗的药物。
支持治疗:包括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的氧供和营养支持等,以维持器官功能,为治疗争取时间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