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铁性贫血慢病管理指南》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共同编制。以下是其部分要点:
筛查与评估
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采用英国的老年综合评估(CGA),对存在特定问题的患者建议启动多学科团队管理。
疾病分层与危险因素评估: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为不同程度贫血。常用检查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铁代谢指标等,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可能是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早期标志。
疾病进程与并发症评估:缺铁性贫血发展过程包括体内贮存铁耗尽、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和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慢性临床状况恶化,引发贫血性心脏病、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神经精神疾病和上皮细胞更新失调等并发症。
中医证候辨识:缺铁性贫血属中医 “萎黄病” 范畴,老年人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乏源,常兼有心、肝、肾等多脏病变,表现为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脾不统血、肝肾阴虚等。
管理内容
健康教育
提高认识,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慢性病,排查铁摄入、吸收、丢失和消耗异常情况。
积极治疗前驱疾病:慢性消化道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病因,应及时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缺铁是贫血主要原因,治疗心力衰竭可改善缺铁性贫血。慢性肾脏病早期即可出现贫血,推荐减少血液透析次数等。乳糜泻可致老年人营养缺乏和铁吸收受损,应及时筛查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理:推荐多食用含铁及促进铁吸收的食物,避免食用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对于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可使用营养品或寻求营养师配餐指导。
运动管理:运动锻炼对贫血患者有益,老年人应坚持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合理抗阻训练也可改善贫血。强度较低的渐进式运动及导引功法可改善老年贫血患者生存质量。
体重管理:老年人体重波动与缺铁性贫血相关,建议老年人将 BMI 控制在一定范围,预防不良健康事件。
烟酒等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可增加缺铁性贫血风险,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应戒烟戒酒。
心理干预:缺铁性贫血可增加老年人焦虑、抑郁等风险,推荐使用相关量表评估,通过非药物疗法改善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心理医师介入。
药物干预
西医治疗:治疗原发病,在铁剂治疗同时需解决基础疾病,对单纯铁剂治疗无效者应排查相关疾病。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适用输血治疗,需谨慎考虑适应证和患者情况。铁替代疗法,口服补铁是优先途径,但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负担和吸收率降低问题,静脉补铁有诸多优势,部分患者还可使用促进铁利用的药物。
中药干预: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多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如健脾生血片(颗粒)、生血宁片等。
其他干预
针刺治疗:以健脾益胃、调养气血为法,取特定穴位,可改善贫血相关指标,增强铁吸收能力。
艾灸治疗: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症状。
穴位注射:将穴位与药物效应结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穴位注射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
穴位贴敷:健脾生血药物组方穴位贴敷可升高相关血细胞计数。
耳针(耳穴压豆):通过选取特定穴位,实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助运生血。
穴位埋线:是长效针灸治疗方法,对穴位有长效刺激作用,促进气血生成。
疾病管理与自我管理:老年缺铁性贫血管理需兼顾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应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应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患者应接受综合治疗。监测内容包括贫血及铁缺乏、缺铁性贫血诱因、营养状况和运动强度等,需长期随访并根据指标变化提供精准措施,鼓励老年人及家人积极参与疾病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