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2025.V2)

作者: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发布时间:2025-01-24 10:46浏览:

 诊断
病理诊断:主要依据骨髓穿刺及活检,通过形态学观察到骨髓中有淋巴浆细胞浸润,且免疫表型呈现特征性表达,如 sIgM+、CD19+、CD20+、CD22+。
基因检测:约 90% 的患者存在 MYD88 L265P 突变,检测该突变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如 IgM 型多发性骨髓瘤、边缘区淋巴瘤等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可能显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可检测出单克隆 IgM 蛋白;β2 - 微球蛋白水平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价值。
其他检查:有高黏滞血症症状者需检测血清黏度;怀疑有冷球蛋白血症时需做冷沉淀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 CT 有助于评估淋巴结、肝脾等器官受累情况。
治疗
治疗指征
有症状患者:包括明显乏力、B 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症状性高黏滞血症、WM 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淀粉样变、冷凝集素病、冷球蛋白血症、疾病相关的血细胞减少(HGB≤100g/L、PLT<100×10⁹/L)、髓外病变、症状性淋巴结肿大或器官肿大、有症状的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最大直径≥5cm、有证据表明疾病转化等。
无症状患者:无需立即治疗,可进行观察随访,每 3-6 个月复查评估。
一线治疗
参加临床试验: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首先推荐纳入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
药物治疗:无合适临床试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如苯达莫司汀 + 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 + 地塞米松 + 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 ± 利妥昔单抗(NCCN 1 类推荐)、泽布替尼(NCCN 1 类推荐)、利妥昔单抗 + 环磷酰胺 + 地塞米松等。
复发难治性患者治疗
评估治疗指征:常规化疗复发患者需重新评估是否具有治疗指征,无指征者继续观察随访,有指征者首选参加临床试验。
选择治疗方案:BTK 抑制剂治疗后复发进展的患者,应持续应用 BTK 抑制剂至接受其他挽救治疗,方案选择主要考虑与既往治疗无交叉耐药,如 BCL-2 抑制剂、二代 BTK 抑制剂等。
随访
随访频率:治疗期间一般每 2-3 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治疗结束后可每 3-6 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β2 - 微球蛋白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疾病状态,监测是否有复发或疾病进展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