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的使用
红细胞制剂
浓缩红细胞:适用于各种急性失血、慢性贫血及心功能不全需输血者,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洗涤红细胞:常用于对白细胞凝集素有发热反应者及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库存血中高钾者。
少白红细胞:主要用于预防非溶血性发热。
血小板制剂
单采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导致的出血倾向患者,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出血。
辐照血小板:用于有免疫缺陷或有免疫抑制以及接受 Ⅰ、Ⅱ 级亲属血液的患者输血,可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浆及冷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蛋白质等,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肝病等导致的凝血异常。
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主要用于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的治疗,也可用于创伤、手术等导致的出血。
白细胞制剂
粒细胞输注: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功能障碍且伴有严重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以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淋巴细胞输注:较少应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等。
成分血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输注成分血以及选择合适的成分血种类和剂量。
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严格按照各种成分血的适应证进行输注,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风险。
血型匹配与交叉配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进行严格的交叉配型试验,防止溶血反应等严重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发热、寒战、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血液替代品的使用
血浆代用品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能快速补充血容量,但维持时间较短,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初步扩容。
胶体液:包括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可较长时间维持血容量,但可能有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价格相对较高。
血液替代品:目前有一些血液替代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如人工合成的携氧载体等,可模拟血液的部分功能,但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血液替代品使用的注意事项
适应证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容量丢失程度、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选择合适的血液替代品。
剂量控制:严格掌握血液替代品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如胶体液过量可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等。
监测与评估:使用血液替代品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