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原因
营养缺乏:肠道疾病常导致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等造血原料吸收不良。如克罗恩病可累及小肠,影响铁和维生素 B₁₂吸收;溃疡性结肠炎因肠道炎症,也会减少这些营养素的摄取。
肠道失血:像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疾病,可致肠道黏膜损伤、糜烂、溃疡,进而出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炎症因素: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干扰红细胞生成,抑制铁的利用和释放,还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儿肠道疾病的发病时间、症状、治疗情况,以及有无慢性失血表现、饮食摄入情况等。
体格检查:关注患儿面色、睑结膜、甲床等是否苍白,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评估贫血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程度,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提示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铁代谢指标,可判断是否缺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水平检测,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相应缺乏;粪便潜血试验,能判断有无肠道隐性失血。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根据情况选择腹部超声、CT、MRI 等,观察肠道有无病变;胃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治疗策略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肠道原发疾病,如炎症性肠病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肠道寄生虫感染给予驱虫治疗;肠道肿瘤则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放化疗等。
营养补充
铁剂:缺铁性贫血主要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对于口服不耐受或吸收不良者,可考虑静脉铁剂。
维生素 B₁₂和叶酸:维生素 B₁₂缺乏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 B₁₂,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
其他营养素: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 C,以促进铁的吸收;保证蛋白质、热量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造血。
输血治疗:严重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迅速下降、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如心慌、气短、头晕等,或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