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早产儿贫血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

作者: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发布时间:2025-01-24 10:23浏览:

危险因素
医源性失血、低胎龄、小于胎龄儿、产前母亲血红蛋白低、出生时血红蛋白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严重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
建议采集母婴病史,评估症状体征,早期识别早产儿贫血。早产儿贫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氧疗需求增加、呼吸支持升级、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苍白、活动减少等。
建议所有急诊分娩的早产儿常规评估脐动脉血气血红蛋白,早期识别早产儿贫血。
建议开展近红外光谱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和脑组织氧摄取分数,对局部脑氧饱和度下降和 / 或脑组织氧摄取分数异常的早产儿,需警惕贫血可能。
诊断
需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临床表现:除上述提及的常见症状外,严重者可出现气促、心率增快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主要参考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不同胎龄、日龄的早产儿诊断标准有差异。一般来说,早产儿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同胎龄、同日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诊断为贫血。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染色体分析、溶血相关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贫血的病因,如是否为遗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治疗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早产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包括铁、叶酸、维生素 B₁₂等造血原料。对于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母亲应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补充铁剂等。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
防治感染:加强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发生。已发生感染的早产儿,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
铁剂:对于铁缺乏性贫血,口服铁剂是首选,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剂量一般为 2-6mg/(kg・d),分 3-4 次服用,可加用维生素 C 促进吸收。若口服不耐受或吸收不良,可考虑静脉注射铁剂,如蔗糖铁、葡萄糖酸铁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红细胞生成,减少输血需求,但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其他:如维生素 B₁₂和叶酸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输血治疗:对于严重贫血、伴有明显症状如血红蛋白<80g/L、心率>180 次 / 分、呼吸困难等的早产儿,应及时进行红细胞输注,但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剂量,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