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是对 2015 年版指南的更新,基于近年来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源性猝死(SCD)领域的新认识、新证据和新进展,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诸多更新3。以下是部分解读:
-
药物激发试验:指南规范了其在 VA 中的应用,明确了不同药物激发试验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如阿义马林和氟卡尼用于 Brugada 综合征等的诊断,肾上腺素类药物用于鉴别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
基因检测:肯定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 VA 和 SCD 筛查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由多学科团队实施检测和结果解读,并将基因变异分为 5 种类型,给出系统推荐流程。
-
首次发生 VA 的诊断评估流程:对偶然发现的非持续性室速、首次发作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等 5 种常见临床情景,分别给出系统评估建议,如建议将基线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电图作为一线评估资料,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而非冠心病时考虑心脏磁共振检查等。
电风暴是指 24 小时内发生 3 次及以上持续 VA 事件。新指南首次将电风暴的管理单独罗列,发布了处理流程和管理推荐。急性期处理包括心律评估和 ICD 程控、评估血流动力学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识别和处理 VA 类型及潜在病因和诱因等。对于无休止慢频率单形性室速,导管消融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
ICD 器械治疗的程控优化:目的是避免不必要和不恰当治疗,减少 ICD 治疗负荷和改善预后,同时对心动过缓进行程控优化以防止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
联合药物和介入治疗以避免 ICD 不适当治疗:包括优化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对导致 ICD 误治疗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导管消融等。
-
关注 ICD 患者的精神状态:建议对 ICD 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相应治疗,鼓励患者和医生积极沟通以解决 ICD 相关心理问题。
-
直流电复律:建议将其作为血流动力学不耐受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一线治疗,若麻醉 / 镇静风险较低,也可作为耐受 SMVT 患者的一线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能耐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建议用静脉 β 受体阻滞剂(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维拉帕米(分支型室速)治疗;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建议静脉注射镁并补充钾;电风暴患者建议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联合静脉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
二级预防:在无可逆性原因的情况下,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耐受的室速患者建议植入 ICD;对于因 ICD 治疗不当导致复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ICD 患者,建议采用导管消融术。
-
一级预防:对于超过 3 个月最佳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仍然合并有症状的心衰(NYHA II - III 级)、LVEF≤35%,以及心肌梗死 48 小时后出现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耐受的室速的无持续缺血患者,建议植入 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