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架构:开展手术的医院应具备多学科协作能力,设有病理科、影像科等辅诊科室,以及胸(心)外科、麻醉科等临床科室,并建立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制度。开展手术的科室应具备针对不同肿瘤情况制定手术方案的能力,以及处理合并症和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执行能力。
-
医护人员配置:经治医生应熟练掌握纵隔肿瘤临床特点、胸腺瘤分期及综合治疗方案等。术者需经过培训取得机器人手术医生资格,且在经过纵隔肿瘤切除术学习曲线达到熟练掌握阶段后,方可开展不插管手术。助手需取得主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有胸腔镜手术基础并获得机器人手术助手资格。手术室护士需掌握机器人手术设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病房护士需熟悉纵隔肿瘤专科知识和围术期沟通能力。麻醉医生需知晓不同入路手术体位摆放,熟练掌握喉罩置入方法。
-
设备匹配:需要机器人手术系统及器械耗材,如达芬奇 Si 和 Xi 机器人手术系统,还需胸腔镜常用的基本设备和器械,以及气腹机和 CO₂提供系统。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多个高清显示器及视频存储和远程输出系统。
-
术前患者评估: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如性别、年龄、BMI、体能 Karnofsky 评分、营养状态等;肿瘤风险评估,通过胸部增强 CT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胸腺瘤分期、病变位置、范围等,必要时行 MRI 或 PET/CT 检查;合并症评估,了解患者全身各系统情况,完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为可耐受全麻手术且胸腺瘤可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者,以及无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禁忌证包括无法耐受全麻手术者、Masaoka - Koga Ⅲ 期、Ⅳ 期患者、有发生肌无力危象倾向的肌无力患者等。对于部分禁忌证患者,可经内科治疗或新辅助治疗后重新评估。
-
不插管麻醉:适用于胸腺瘤对纵隔重要结构无明显侵犯、对手术视野无较高要求者。但气道 Mallampati 分级≥3 级、张口受限等情况不适合。重症肌无力患者麻醉尽量避免使用肌松药,如需使用,推荐小剂量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
手术入路:有经肋间和经剑突下两种入路。经肋间入路视野好、解剖参照清晰,但较难清扫对侧纵隔脂肪;经剑突入路不受胸膜病变影响,方便清扫双侧纵隔脂肪,但不适合胸廓扁平者,且术中操作易压迫心脏。
-
手术操作:游离胸腺至无名静脉水平时,注意辨认和解剖胸腺静脉。术中要控制副损伤,trocar 置入时避免损伤肋间血管、神经和肺脏胸膜,解剖前纵隔时辨认无名静脉等结构,确保对侧膈神经完整,手术结束前确切止血,修补损伤的肺脏胸膜。
-
观察与随访:术后当日或次日可复查胸部正位 X 线片,气胸或胸腔积液无需处理可出院。肌无力患者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应适当延长,做好抢救肌无力危象准备。术后两年内每 6 个月复查胸部 CT,术后 3 - 10 年每年复查胸部 CT。
-
术后镇痛: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确保止痛效果确切,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如手术中出现预计或突发手术副损伤,可能影响患者安全时,应果断放弃不插管手术,转为常规插管手术或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