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体相关:
-
供体选择:循环死亡后捐赠(DCD)供体主要来自遭受灾难性脑损伤但不符合脑死亡标准的患者,其家人同意撤掉生命维持系统。在心脏停跳、经过 “停机时间”(通常 5 分钟)后宣布死亡,此时的器官可考虑用于移植。
-
评估技术:目前有两种不同的 DCD 心脏移植方法。一种是 “直接获取” 技术,在宣布循环死亡后,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然后使用器官护理系统(OCS)心脏箱在体外对心脏进行再灌注和重启,以评估其是否适合移植;另一种是常温区域灌注(NRP)技术,在循环死亡宣告之后,捐献者连接到体外膜式氧合(ECMO),心脏重新被灌注并在体内再次开始跳动,进而可对心脏原位移植的适用性进行评估。不过,NRP 重启循环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如是否违反死亡定义、是否会恢复大脑功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两种方法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
移植手术:
-
手术考量:由于 DCD 供体心脏经历了循环停止和缺氧过程,可能已造成损伤,所以在移植手术中,需要特别关注心脏的保护和功能评估。要根据不同的 DCD 方法,如直接获取或 NRP,采取相应的手术操作流程,确保心脏在移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功能完整性。
-
团队协作:涉及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监护医生、器官获取组织人员等,需要各个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以确保从供体评估、器官获取、移植手术到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
术后管理:
-
功能监测:需密切监测移植心脏的功能,包括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律是否正常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移植物功能障碍等问题。
-
并发症防治:尽管试验结果显示 DCD 供体心脏移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移植物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治并发症,如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预防感染等。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
伦理法律:由于 NRP 技术存在重启血液循环是否违反死亡定义、是否会恢复大脑功能等伦理争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2022 年的共识声明提出,应根据当地建议对 DCD 和 NRP 持谨慎态度。在适当考虑器官捐献所涉及的伦理原则的情况下,可以以道德上允许的方式进行 DCD。任何 DCD 项目的引入都应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缺乏 DCD 路径的国家应鼓励制定国家道德、专业和法律框架,以解决公众和专业问题。
该共识的发布为成人心脏移植中利用循环死亡后的供体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为更多心力衰竭患者带来希望。不过,目前对于 DCD 供体心脏移植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如何更好地评估供体心脏的功能、如何降低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