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多学科共识:羟氯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25 08:39浏览:

 初始治疗
建议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若无禁忌证,均应使用羟氯喹(HCQ),剂量一般不超过 5mg/kg/ 天(实际体重)。
对于肾小球滤过率低于 30ml/min 的患者,建议在基线时调整剂量,通常减少 50%。
维持治疗
当 SLE 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时,建议减少 HCQ 剂量。
对于长期缓解的患者,可通过评估风险 - 效益比来确定是否减少剂量。
除非患者出现严重或无法耐受且减少剂量无反应的不良事件,否则不建议完全停用 HCQ。
临床和治疗监测
SLE 患者在接受 HCQ 治疗的前 6-12 个月,应至少进行一次基线眼部检查。
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应作为每次眼部检查的主要检查方法,在怀疑有毒性的情况下,可通过视野检查确认功能受累,其他技术如自体荧光或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应由眼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用于可疑病例。
从 HCQ 使用的第 5 年起,建议每年进行眼部监测,但有早期毒性风险因素的患者应每年检查。
对于有 QT 间期延长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进行基线心电图检查。
目前认为不需要特定的血浆检测来监测毒性,不建议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使用 HCQ 血浆水平进行毒性监测或剂量调整。
建议关注临床就诊,询问患者的依从性,并通过电子处方进行验证。
剂量争议与权衡
HCQ 5mg/kg/d(实际体重)被推荐为相对安全的剂量,但剂量的调整需综合考虑疾病的进展、患者的个体应答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因素。
毒性管理与权衡
视网膜毒性:视网膜毒性是 HCQ 使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发现视网膜毒性时,不建议直接停药,而是应与负责患者的专家共同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维持较低剂量可能比停药更优。
心脏毒性:虽然有研究表明 HCQ 可能与心脏事件相关,但目前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明确结论,对于有心脏风险因素的患者,医生应更加谨慎地使用 HCQ,并密切监测心脏状况。
依从性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简化用药方案、加强沟通、提供用药提醒和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