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2011 年版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OCEBM)证据级别及推荐等级标准中关于治疗、预防、病因、危害部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采用名义群体法对推荐等级进行调整。证据级别包括 1a、1b、2a、2b 等不同等级,推荐等级分为 A、B、C、D 四级。
包括组织损伤修复重建作用、组织粘连松解作用、扩张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高密度组织裂解作用、炎症及感染控制作用。
-
低 EFD(<0.08mj/mm²):有表浅组织再生修复作用,如皮肤溃疡、脂肪团块;还有扩张血管作用,如心肌缺血、泌尿外科 ED。
-
中 EFD(0.08 - 0.14mj/mm²):具有抗炎修复作用,可用于骨性关节炎、组织钙化;还有神经末梢封闭作用,用于疼痛治疗。
-
中高 EFD(0.14 - 0.28mj/mm²):有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距骨软骨损伤、骨关节炎;还有神经末梢靶向毁损作用,如小儿脑瘫肢体痉挛、中枢性肢体痉挛。
-
高 EFD(>0.28mj/mm²):具有骨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骨不连、股骨头坏死;还有物理机械作用,如泌尿碎石、肿瘤治疗。
-
适应证:
-
骨组织疾病: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成人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等。
-
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
-
禁忌证:全身出血性疾病、局部皮肤破溃、骨感染、骨肿瘤、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
-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淤血,少数情况下可能有皮肤破损、骨膜损伤等。
-
治疗前准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部位,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配合。
-
定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 X 线、MRI 等)结合体表标志确定治疗部位,确保治疗精准性。
-
选择治疗参数:根据疾病类型、部位、患者个体差异等选择合适的能量通量密度(EFD)、频率、冲击次数等参数。
-
治疗过程:治疗时将冲击波探头准确放置在治疗部位,按照设定参数进行治疗,治疗中应随时监视定位,及时纠正治疗点漂移。
-
治疗后处理:治疗后观察患者局部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等。
该指南还对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成人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等具体疾病的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法、疗效评价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