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国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旨在为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规范指引1。以下是其主要内容1:
-
术前宣教: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指导病人进行术中体位训练,即俯卧位腹部垫软枕持续 2 小时;指导病人练习卧床洗漱、进食及床上大小便动作;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滚动式翻身、上下床及正确佩戴腰围的方法。
-
个体化心理护理:通过手术动画演示、针对性答疑、病友同伴支持等方式开展知识宣教,增强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信心与依从性,鼓励家属给予病人支持和帮助。
-
疼痛综合评估:遵循 “常规、量化、全面、动态” 的原则,评估病人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发生及持续时间、诱发缓解或加重因素、伴随症状、心理状态等。
-
术后疼痛管理:告知病人术后疼痛原因以提高其依从性;病人应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消炎脱水治疗,必要时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加强镇痛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的宣教。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评估病人下肢肌力、感觉及活动度;观察病人可能出现的疼痛加重、腹胀、便秘、排尿困难等情况并对症处理。
告知病人绝对卧床的重要性,盘外法术后绝对卧床 3 天,盘内法术后绝对卧床 5 - 7 天;避免家属与病人同睡床,防止腰部扭曲;家属协助病人滚动式翻身以保持脊柱稳定;病人术后睡觉、翻身及床上活动时均应佩戴腰围;避免咳嗽、喷嚏、大笑及用力排便等腹压骤增动作;指导病人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动作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
神经根水肿:开展术后高张期相关知识宣教,评估病人术后根性疼痛临床表现并及时反馈,遵医嘱给予卧床、脱水、消炎、营养神经等措施,必要时可行硬膜外阻滞治疗。
-
椎间隙感染:强化介入室感染防控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前 30 分钟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术后 24 小时内对穿刺部位消毒及更换敷料,保持穿刺处敷料干燥,及时评估病人术后腰痛,如诊断椎间隙感染,应腰部制动,遵医嘱给予正规、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
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定时评估双下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鼓励病人多饮水,控制血糖及血脂,指导病人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双手抱膝屈髋运动、踝泵运动等预防措施。
-
便秘:术前指导病人床上排便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病人增加饮水量与高纤维膳食的摄入,指导病人进行适量、适度的床上活动,确保排便环境私密并选择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应用泻药、促胃肠动力药和灌肠剂等。
-
急性尿潴留:开展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焦虑情绪,术前指导病人床上排尿,可采用大量饮水法、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或热敷、按摩膀胱等方法促进排尿,必要时行导尿处理。
推荐术后全休 3 个月,出院返家途中保持平卧姿势,居家相对卧床休息 1 个月,佩戴腰围 4 周;指导病人在沐浴、穿脱鞋袜和开车时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弯腰、提重物、久坐、久站等动作,避免剧烈活动,女性避免穿高跟鞋;术后 3 个月内病人宜使用坐便椅排便;性生活应在出院 2 个月后,避免腰部过度活动;指导病人在佩戴腰围下进行踮脚、踢腿、腰背后伸等腰背肌功能锻炼动作。
可建立医护一体化随访系统,为病人制订个体化随访计划;了解病人疼痛、下肢肌力与感觉、生活质量、睡眠、心理及饮食、用药、腰背肌功能锻炼等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病人 3 - 6 个月内需进行影像学复查(MRI、CT),如出现腰腿痛麻加剧,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