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遗传性骨硬化症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25 08:38浏览:

定义与致病机制

遗传性骨硬化症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代谢性骨病,主要由氯化物通道 7(CLCN7)或 T 细胞免疫调节因子 1(TCIRG1)等基因突变引起破骨细胞功能缺陷或数量减少,造成骨吸收和重建障碍,导致全身性骨硬化和骨脆性增加,引发病理性骨折;严重者可出现颅神经病变、肝脾肿大、造血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及分型

  • 遗传方式分型: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骨硬化症(ARO)、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ADO)和极为罕见的 X 连锁遗传骨硬化症。
  • 临床分型:根据起病年龄、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情况等分为恶性型、中间型和良性型。
    • 恶性型:患者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重且疾病进展快。常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易感染等症状,因颅骨骨质硬化可导致颅神经受压,出现视力、听力障碍等,还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 中间型: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症状较恶性型轻,部分患者可能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症状,如骨骼疼痛、骨折、轻度贫血等,也可能有颅神经受压表现,但程度相对较轻。
    • 良性型:通常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 X 线摄片检查时发现骨骼密度异常增高。有些患者可能在成年后因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能有轻微的骨骼疼痛或易骨折倾向,但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

诊断

  •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起病年龄、症状和体征,如婴儿期出现的进行性贫血、肝脾肿大、骨骼畸形、骨折,以及儿童或成人出现的骨骼疼痛、视力或听力下降等,提示可能患有遗传性骨硬化症。
  • 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见全身骨骼密度普遍增高,骨小梁增粗、模糊,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甚至消失。CT 和 MRI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病变的细节,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生化检查中,碱性磷酸酶可能升高,血钙、磷水平一般正常,但在病情严重或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血钙、磷水平可能出现异常。
  • 基因检测:是确诊遗传性骨硬化症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测相关致病基因,如 CLCN7、TCIRG1 等基因的突变,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进一步分型和遗传咨询。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可引起骨密度增高的疾病相鉴别,如石骨症伴肾小管性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婴儿骨皮质增生症、致密性骨发育不全、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一般可进行准确鉴别。

治疗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 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型和部分中间型骨硬化症的有效方法,可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破骨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骨代谢。
  • 支持治疗:对于良性型患者,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预防和治疗骨折,给予止痛药物缓解骨骼疼痛,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以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对于有贫血者可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对于因颅神经受压导致视力、听力障碍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减压等治疗。
  • 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由于遗传性骨硬化症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系统的症状和并发症,因此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儿科、血液科、骨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随访管理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临床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影像学检查等,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发现并发症。对于接受 allo - HSCT 的患者,还需密切关注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免疫重建情况。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遗传咨询,告知疾病的遗传方式、复发风险等,有助于指导生育和家庭规划